摘要:龔鵬程說,傳統儒學在今天並沒有過時,生活中處處皆是儒學,小到親子關係、孩子教育,大到治國理政,都跟儒學有很大關係。龔鵬程說,現在大家一般認爲,五四運動反傳統,儒家逐漸式微,大多數學者都認爲其是導致儒家思想在中國衰弱的主要原因。

近日,著名學者、思想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龔鵬程來到廣州參加黃埔書院舉辦的非常道讀書會活動,與羊城觀衆分享“生活的儒學”。龔鵬程說,傳統儒學在今天並沒有過時,生活中處處皆是儒學,小到親子關係、孩子教育,大到治國理政,都跟儒學有很大關係。“現代社會中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傳統儒學中找到答案。”他說。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

龔鵬程先生在臺上演講時,穿着一件標誌性的對襟長衫,頗有幾分古代“老夫子”的風範,面上笑容可掬,談吐輕聲細語,一派儒雅的氣度,似乎與“江湖”上關於他狂傲不羈的傳言的形象略有不符。

龔鵬程“我的底色是一名儒者”

翻開龔鵬程的履歷表,他的頭銜多得數不過來,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雜家”,他是大學教授、儒學大家,還辦過大學,做過景區規劃師,他還鍾情於武俠,是古龍生前最後的一個訪談者。2013年火遍全國的“天山武林大會”,他就是總召集人。他的著作範圍也很“雜”,這些年,正式出版的專著已有七十餘種,出版著作200多本。但不管頭銜怎麼多,龔鵬程認爲,自己的底色是一名儒者,他笑言“我是爲孔子打工的,我是爲中國傳統文化打工的”。

和龔鵬程聊天,他的博學讓人印象深刻,三教九流,博古論今,他能和你談上一整天不重樣。長期以來,太多神祕的光環籠罩着龔鵬程,從“天下第一才子”乃至“當代孔孟”,有人說他狂狷,有人略帶酸味地說他是“雜家”。“有人說我涉獵太雜。那是因爲今天叫我演講這方面,我講幾段。明天讓我演講那方面,我講幾段,東談談西談談我都能談。平時每種領域的書都會看,誰知道將來什麼用的上呢。”龔鵬程笑着說。對於網上關於他的各種評論,他也是一笑置之。

龔鵬程 今人對傳統儒學有太多誤解

龔鵬程坦言,當今社會,我們對儒學有太多的誤解。“我們自以爲站在一個歷史的高度上,我們看待孔子、孟子,就像批改小學生的作文一樣,你這幾點講得好,是精華;那些不好,畫個叉叉,要批判。可是你要知道,如果一個小學生跑來跟我說,龔鵬程你寫了很多書,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說你胡說八道,我寫的書你看得懂啊?我們讀孟子、孔子,你以爲簡單,實際上要了解大聖哲卻是很難的,要花很多氣力。是我們後人不懂而已。”

龔鵬程說,現在大家一般認爲,五四運動反傳統,儒家逐漸式微,大多數學者都認爲其是導致儒家思想在中國衰弱的主要原因。但實際上,五四運動是結果,不是原因,是因爲中國落後,以前的那一套價值體系和知識體系不管用了,不能適應那個時代,當時的儒家不能面對社會上的需求,這才被拋棄了。也就是說,廢黜儒學,實際上是清朝末年人們的共同心態。“清末廢科舉、立學堂,這是一個多大的事情呀,把從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度整個廢掉了,等於廢了中國整個文官系統。假如我們今天對高考作一點點改革,整個社會都會議論紛紛。可那時廢科舉,居然沒有多少人出來反對,可見是民心所向。”

“很多傳統文化丟掉了就再也找不回了”

龔鵬程舉例說,現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很多文化傳統已經被我們丟掉了,而丟掉了,就再也找不回了。“有一年我在新疆辦周易大會,當地的旅遊局長請我喫羊肉,我當時很不客氣地說,新疆的羊肉也就這樣,技術不行,他很喫驚,有些不服,說新疆最會喫羊了。我說那我問你,你喫過《紅樓夢》講的牛奶蒸羊羔嗎?他搖搖頭,說在新疆聽都沒聽過。我又問他,羊肉可以釀酒你知道嗎?他說,怎麼可能?從來沒聽說過羊肉還可以釀酒,我告訴他,羊肉釀酒千真萬確,要不然古人講‘羊羔美酒’怎麼說呢?羊肉釀酒喝起來還有一點點甜味,它是跟梨子一起去釀,用梨子的甜味去到羊肉的腥味。回去我印了一頁古書,還有很多藥膳的方子都給他了。”龔鵬程說,現在我們有很多東西可以喫了,覺得我們在飲食文化方面超越古人了。其實,遠遠不如古人。

龔鵬程感慨說,不光是喫的方面,禮樂、服飾這些方面,這讓像他這樣的學者十分憂心,卻又無可奈何。他感慨說,現在所謂的民族音樂並不純粹。我們民族音樂是什麼?胡琴曲二泉映月?胡琴是從胡人那裏舶來的。琵琶曲十面埋伏?琵琶原產波斯,只剩下鑼鼓和笛子勉強算本土的。“我們現在中國對傳統文化一聽起來好像以爲很懂,可是每個領域你只要一細說就講不下去,丟東西太多了。現在民族音樂連大提琴都上臺,傳統音樂大禮他們不會,他們沒見過傳統樂器。”龔鵬程舉例說,現在祝福結婚的新人都會說“琴瑟合鳴”,瑟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瑟是有25根弦的,有一次,他南京舉辦了“琴瑟和鳴”演出,樂器廠按照他給的圖紙生產了幾個瑟出來,結果臨到演出前一天,他去監工時才發現,25根弦全繃錯了。“明天要演出,我連夜改,搞了一個通宵才調好。”

“新儒學現在還活着嗎?有人說活着的,活在我們這樣的講堂之中,在課本里。可是我們儒學在社會上到底起什麼作用?跟我們的社會生活有什麼關係呢?在社會生活中,在我們的衣食住行裏,儒學基本上已經完全跟傳統沒有關係了。”在講臺上,龔鵬程惋惜地說。

龔鵬程在講座中現代社會治理可以從傳統儒學中尋找答案

龔鵬程表示,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傳統儒學,學習西方,不意味着要摒棄傳統,在改造中國社會里面,中國的傳統儒學思想,有很多資源可以提供一種新的思路。現代社會治理,也可以從老祖宗那裏去汲取思想的營養。“要知道,我們是儒家型社會,是以儒家本身所建構出來的理論狀態去構成這樣一個社會體系,儒家思想那一套,一直在成風化人,在民間的日常生活裏體現着儒家的倫理狀態。”

龔鵬程說,現在市面上很多培訓班,很多MBA都會講儒家倫理跟企業管理的關係。現在講國學,講企業管理,經常提到稻盛和夫,但實際上,稻盛和夫的那一套跟中國的儒學理論相比很簡單。“儒學在今天的一個價值就是幫助我們改造現代社會。”

對話龔鵬程:不是什麼典籍都要背誦 讀經教育不能跑偏了

記者:很多家長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那種溫潤如玉的君子,女孩子的話,則希望能氣質若蘭。但往往孩子不配合,怎麼才能實現這一點?

龔鵬程:每個人不是完美的人,個性上有缺點,我們要校正,要慢慢調整,宋儒講讀書可以變化氣質,但變化氣質是有限度的,再怎麼變化,子路還是子路,顏回還是顏回,每個人的天性是不同的,就連孔子都沒想着把子路變成顏回,因爲他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一個小孩受委屈,當然會不滿,你跟他講什麼他都聽不進去,我覺得這是正常的,要讓小孩有所發泄,小孩如果他覺得在理,你要讓他的理站得住,你要讓他覺得是正確的,要順着他的天性,幫助他,讓天性做適當的發展,這也是父母非常重要的課題。小孩子要調整他,父母也要調整自己對小孩的做法跟態度,這樣兩方纔能互相共同成長。更何況,這世上本就沒有完美小孩。

記者:在生活中如何踐行生活的儒學?

龔鵬程:要從自我反省開始。傳統有一種方法,就是寫日記,古人日記跟西方日記最大不同,我們現在寫日記都是西方式的,每天記自己發生什麼事,今天跟誰見了面,喫了飯。中國傳統日記是自我檢討的,有時候自己替自己打分數,後來就發展成功過格,今天考試有多少,有幾分,不對的地方有幾分,這從漢代就開始了。你看曾國藩的日記,很多內容都是自省,講自己的過失。日記最大的功能是自我檢討,而不是記錄我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比如,跟別人喫飯的時候有沒有酒喝多了,有沒有失態,有沒有時間太長,耽誤了很多正事等,中國傳統日記都是這樣的。儒學重在自修、自省、自律、自學,它是一種靠自己自修,以成就爲聖人賢人的自力哲學。

記者:當下社會上掀起一股國學熱,你如何看待國學熱?

龔鵬程:國學已經熱了幾十年了。民間之所以會有國學熱,主要是出於文化自救,說得更多的是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面對現代社會中的種種問題,大家自然會向傳統文化迴歸,這並不奇怪。以儒學爲例,儒學的作用就在於幫助我們檢視現代社會中的問題。

記者:如今有很多家長把孩子放在家裏自己教,或者讓他們背誦很多傳統典籍,你如何看待這種讀經教育?

龔鵬程:人在少年時精力旺盛,很多經典典籍意蘊深厚,少年時不一定讀得懂,先記住,長大後慢慢理解,所以少兒讀經,記誦重於講解,本身沒什麼錯。但古人讀經,也不止記誦這一項,還有很多儀式性的東西,比如,歌詩、演禮,現在這些都沒有了,只剩下背誦。

背誦些什麼東西也很重要,不是說什麼典籍都要去背誦。有些不值得背誦,比如《弟子規》,你揹他幹嘛,浪費時間,有背《弟子規》的時間,遠不如去讀讀《論語》、《孟子》。有些則根本不需要背誦,如《儀禮》《爾雅》《尚書》,你背它幹嘛呢?現在還有人背《史記》、背《資治通鑑》,那不是神經病嗎?很多東西是知道就好了,需要時查得到即可。只有最根本、最要緊的纔要背,那是要真正刻在心底,將來需要安身立命的。這纔要背。所以,我們的讀經教育,要掌握一個正確的方向,不要跑偏了。

龔鵬程,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於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歷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臺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美國歐亞大學校長等職。精通中國文學、中國史學、中國哲學、中國宗教,是當代享譽海內外華人世界的學者和著名思想家,常以孔子自比、自勵,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於世界各地。曾獲臺灣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傑出研究獎等。現爲世界漢學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龔鵬程自幼才華橫溢,而且精通武術、書法,深廣的學力貫通古今、融會中西,人稱當今天下“第一才子”。迄今爲止,正式出版的專著已有七十餘種,出版著作200多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