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教我剛正不阿,母親教我賢良淑德,我心懷感恩|楊絳事蹟一

文 | super

也許是因爲錢鍾書先生你認識了她,也許是因爲閱讀過《我們仨》你認識了她,也許是因爲一句話“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你認識了她。

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先生在北京協和醫院安然離世,享年105歲。“遵照楊絳先生的遺囑,她去世後,喪事從簡,不設靈堂,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留骨灰。”訃告稱。就這樣,我們仨終於團聚了。

爲了緬懷楊絳先生,僅以數篇文章聊表寸心,本篇是其中之一,主要說說楊絳先生的家庭。

父親教我剛正不阿,母親教我賢良淑德,我心懷感恩|楊絳事蹟一

我們仨 | 圖片來源網絡

1

1911年7月17日,一個乳名叫阿季的嬰孩在北京呱呱墜地。也正是在這一年,辛亥革命爆發,中華民國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一場偉大的變革正在慢慢發生。

楊絳出生的那一天,父親楊蔭杭就給她取名爲楊季康,後來,由於弟弟妹妹總喜歡把“季康”兩個字連讀起來叫成“絳”,於是就有了筆名“楊絳”。

在那個動亂的時代,阿季的童年生活無疑是幸福的,因爲她有一個和睦的家庭,且在家中排行第四。許多年以後,楊絳先生回憶起少女時代時說:“那是我一生最回味無窮的歲月。”

父親教我剛正不阿,母親教我賢良淑德,我心懷感恩|楊絳事蹟一

楊絳先生幼年 | 圖片來源網絡

2

都說“女兒是爸爸的貼心小棉襖”,父親楊蔭杭對阿季那可是疼愛有加呢。

楊蔭杭本是江蘇無錫人,楊家在當地是有名的書香門第,楊絳的祖父、曾祖父在清朝時期都做過官,而且爲官均清正廉潔,父親楊蔭杭當然也不例外。他從小學習成績優異,接受了高水準的教育,因“學潮”被北洋公學開除後,又考入了南洋公學,接着留學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後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了法學碩士學位,學成回國後,楊蔭杭先後做過法官、律師、主編等等工作。

由於楊蔭杭爲人剛正不阿,喫過不少的虧。其中有一件事是這樣的,當時他任職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有一個後臺很硬的惡霸犯了事,是省長屈映光罩着他,地方上根本奈何不了他,楊蔭杭毫不手軟,依法判處死刑,於是惹怒了省長屈映光,太歲頭上動土?果斷找了袁世凱告狀。幸運的是,時任袁世凱機要祕書的張一麟是楊蔭杭的同窗好友,從中幫忙說情後,楊蔭杭這才逃過一劫,被調任到了北京。即使當時司法體制混亂,楊蔭杭依舊獨善其身,這是一個原則性很強的父親。

父親教我剛正不阿,母親教我賢良淑德,我心懷感恩|楊絳事蹟一

楊蔭杭 | 圖片來源網絡

由於受過高等教育,楊蔭杭的思想觀點比較modern,並不保守、傳統。工作之餘,楊蔭杭尤其喜歡收藏古玩字畫,對詩體音律也頗有研究,晚年的他曾閒下來專心著書,計劃好了書名就叫《詩騷體韻》,本來想着以後傳給阿季,可惜他自己對此書並不滿意,離世前銷燬了它。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應該是言傳身教。父親楊蔭杭對書籍的熱愛,讓楊絳和她的兄弟姐妹從小耳濡目染,基本也都喜歡閱讀。

值得現今廣大家庭學習的是楊蔭杭的教育方針,簡單來說可以概括爲12個字:順其自然,鼓勵積極,獨立自主。楊蔭杭從來不給孩子們施加任何學業上的壓力,推崇無爲而治,順其自然;同時,他鼓勵孩子們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說,阿季從小喜歡詩文,楊蔭杭經常給她買,阿季對什麼書感興趣,楊蔭杭就會偷偷地放到她的書桌上,如果阿季長時間沒看,楊蔭杭就又把書偷偷地拿走了,真是一個有趣的父親。

父親教我剛正不阿,母親教我賢良淑德,我心懷感恩|楊絳事蹟一

楊絳先生幼年 | 圖片來源網絡

另外,楊蔭杭要求子女從小養成自力更生的習慣,並將美國的“勞動教育”理念帶到家中,採取幹活有賞的方式來進行。他還時常告訴子女家產是大禍害,只會讓他們不圖上進。

1945年,楊蔭杭因腦溢血逝世,終年67歲。很遺憾,臨終前阿季沒能陪在他的身邊,每每回到蘇州老家,看到父親的遺像,楊絳總會想起幼時和父親相處的點點滴滴。晚飯後父親喫水果,她專門負責削皮;父親要喫栗子、核桃等堅果,她又負責給父親剝殼;到了夏天,父親很怕蚊子嗡嗡地吵,在他入睡前,阿季總是會親自檢查一遍蚊帳,看看裏面還有沒有蚊子,好讓父親睡得安穩;冬天的時候,阿季爲父親房裏的火爐添加煤炭......

可以說,是父親楊蔭杭鼓勵楊絳走上了文學之路,父親身上優秀的品格也“遺傳”給了她,還記得幾年前“楊絳不滿對錢鍾書私信拍賣一事”嗎?和父親一樣,原則性的事件她也從不退讓!

父親教我剛正不阿,母親教我賢良淑德,我心懷感恩|楊絳事蹟一

錢鍾書

3

阿季不僅僅有一個好父親,還有一個好母親。

母親名叫唐須嫈,是個典型的江南女子,溫婉質樸,知書達理。雖說學識並沒有丈夫這麼高,但是倆人很聊得來,嫁給了楊蔭杭後,爲他生兒育女,操持家務,做了一輩子的賢妻良母,是楊絳的“模範”。

唐須嫈一共生育了八個孩子,每天都要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忙得團團轉。可即便是這樣,唐須嫈還是很少發脾氣,性情特別溫和,即使有人當面損她,她也不生氣。

她完全沒有一副貴婦的模樣,對傭人也都很客氣,曾經收留過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安排打雜,給他取名爲阿福,還特意想教他做廚子,讓他以後能自己賺錢娶一房媳婦。有這樣的母親做表率,楊絳姐弟幾個也都很善良,不會瞧不起那些家境不好的人。

父親教我剛正不阿,母親教我賢良淑德,我心懷感恩|楊絳事蹟一

全家福 | 圖片來源網路

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係。唐須嫈和楊蔭杭夫婦倆之間的共同話題便是小說、劇本等等書籍,閒暇之餘,唐須嫈常常翻看《聊齋志異》、《石頭記》等等小說,有什麼新的想法總會和丈夫分享分享。有一回,唐須嫈做針線活累了,就翻出劇本集《綴白裘》來看看,還和一旁的女兒們交流起書中的人物來,整個家庭對書都如此癡迷。

錢鍾書先生心中最賢的妻是楊絳,而楊絳心中最賢的妻則是母親唐須嫈。楊絳曾說過:“我們姐妹中幾個結了婚的,個個都算賢妻,但我們都自愧不如母親待父親那麼體貼細緻。”

在這裏分享一些楊蔭杭和唐須嫈的小事情,例如楊蔭杭留學回來,爲了反對清廷剪去了辮子,唐須嫈怕丈夫會有危險,特意爲他做了一條假辮子;楊蔭杭時常在外,唐須嫈一個人獨自在無錫既要撫養子女,又要照顧老人;楊蔭杭的性格耿直衝動,總是被停職,唐須嫈非常理解丈夫,沒有怨言。

有一次,楊蔭杭病得很嚴重,高燒不退,滿嘴胡話。當時江蘇無錫並沒有普及西醫、西藥,而楊蔭杭偏偏不相信中醫,只相信西醫,每次醫生來看診,抽點血,取點大便還得去大城市化驗,要隔好幾周才能瞭解病情。爲了丈夫能快點好起來,唐須嫈偷偷請來了中醫把脈,甚至連一些迷信的方法都用上了,費盡心思把中藥僞裝成西藥哄丈夫喝下,還把自己陪嫁的珍珠磨成粉裝到西藥膠囊中讓丈夫喫下補身體。所幸在唐須嫈的悉心照顧下,楊蔭杭真的好轉了。

父親教我剛正不阿,母親教我賢良淑德,我心懷感恩|楊絳事蹟一

楊蔭杭 | 圖片來源網絡

爲了“回饋”如此深情的妻子,唐須嫈臨產的時候,楊蔭杭特地從日本返回中國來探望;路過珠寶店時,給妻子唐須嫈買了顆大珍珠鑲耳環;他從不把工作上的脾氣帶到家庭中,以免影響妻子兒女的心情,在楊絳先生的印象中,從小到大,她沒見父母吵過架。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期間,唐須嫈不幸染了惡疾,從此一病不起,楊絳先生在外留學,也未能陪在母親的身邊,這是楊絳先生一生的遺憾。

4

在舊社會,有如此恩愛的父母,有如此溫馨的家庭,是一筆極大的財富。

母親唐須嫈平等對待僕人,使得楊絳並沒有“大小姐”的臭脾氣,母親唐須嫈深愛着夫君,使得楊絳樂於做一個“老媽子”以支持錢鍾書潛心創作小說《圍城》。

父親楊蔭杭嗜書如命,使得楊絳從小喜歡閱讀寫作,父親楊蔭杭從不阿諛奉承,使得楊絳也從來不會向惡勢力低頭。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父親教我剛正不阿,母親教我賢良淑德,我心懷感恩|楊絳事蹟一

錢鍾書和楊絳 | 圖片來源網絡

寫到這裏,真的羨慕楊絳的原生家庭,給她營造了愛的氛圍,讓她樹立起了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是啊,現今一般的家庭很難做到如此,且不說書香門第了,就是夫妻倆要做到和睦相處也不容易啊。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是每一個父母的責任。

參考文獻:《楊絳傳》慕容素衣著、《回憶我的父親》等書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