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北美電影冬、春、夏、秋和聖誕假日五個檔期鋪滿全年、有效消化電影產量的檔期分佈,中國電影檔期亟待深度探索和創新。目前,除了春節檔和暑期檔外,次強檔期是國慶檔和五一檔。其餘節日檔期開發遠遠跟不上國內電影產能的上升速度。

文| 跳跳虎 編輯| 龐宏波

過去,曾有港臺地區導演感嘆道:“內地的電影只有兩個檔期——賀歲檔和暑期檔。”

近年來隨着越來越多的影片爲節日“量身定做”,很多片方也在瞄準三日小長假或者非假日的節日檔期。表現母女親情的《我是你媽》將在母親節檔上映,就是一個例子。不過,由於該檔期內有《復聯3》,因此,今年母親節的檔期粘度微乎其微。

衆所周知,票房成績與檔期的選擇有着重要關係。大製作電影通常選擇在熱門檔期上映,如賀歲檔、暑期檔等。不過,隨着電影市場的高速發展,以及觀衆快速上升的觀影需求,也有一些原本不是看電影的熱門節假日,正逐漸形成影市中的一個重要檔期。比如情人節、勞動節、清明節等。

於是,情人節看愛情片,春節看喜劇片,萬聖節看恐怖片已經成了再正常不過的事。

而有一個問題也正逐漸浮現——“應節電影”到底行不行?

檔期之道:好萊塢五檔排全年,內地兩檔分天下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在國內電影市場,春節檔、暑期檔都是強片雲集的戰場。

根據往年規律,自情人節檔之後,中國電影市場將會有一段不算太短的冷清期,纔會接上暑期檔。細數中國電影檔期,春節檔、情人節檔、暑期檔、國慶檔,斷斷續續,加起來不足半年。

其他時間雖然也有電影放映,但羣體性的觀影行爲並未“爆發”。這使得每年多數影片都去擠春節檔、暑期檔,競爭慘烈。而其他時間則青黃不接,影院沒有太多好菜可供觀衆消費。

隨着近年國產電影市場成熟,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都大幅提高。在春節檔、暑期檔成爲電影兵家必爭之地後,電影製片方、發行方將剩餘檔期“分了又分”。於是形成了情人節檔、清明節檔、中秋節檔期等越來越細分的檔期,而影片主題貼近節日氣氛的“應節電影”也紛紛上映。

例如,懷念親人的《我們天上見》在清明節檔上映;恐怖片《常在你左右》在萬聖節期間上映;《南極之戀》在情人節檔上映;展現母女情的《我是你媽》則將於母親節前夕上映等。

而在好萊塢電影市場,幾乎每個檔期都有一羣特定製作的影片上映。

中小成本喜劇片,往往選擇在秋季上映。例如17年秋季上映的《王牌保鏢》《神偷聯盟》等;恐怖片往往在萬聖節前後上映,例如《忌日快樂》《電鋸驚魂8:豎鋸》《黑瘋婆子的萬聖節2》《雪人》等;冬季則大多爲文藝片,爲的是爭奪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例如《水形物語》《魅影縫匠》《三塊廣告牌》等。這些影片針對不同的檔期上映,某種程度上來說也造就了這些檔期不同的氣質。

相較北美電影冬、春、夏、秋和聖誕假日五個檔期鋪滿全年、有效消化電影產量的檔期分佈,中國電影檔期亟待深度探索和創新。目前,除了春節檔和暑期檔外,次強檔期是國慶檔以及五一檔。其餘節日檔期開發遠遠跟不上國內電影產能的上升速度。

國慶檔、五一檔票房表現僅次於暑期檔、春節檔,其餘節日檔期開發不足

國慶節檔作爲僅次於暑期檔和春節檔的次強檔期,原因在於,有足夠長的假期能充分釋放大盤活力;另外,七天長假中,在一線城市工作的年輕人大多會返鄉,回到二三線城市。而二三線城市大多娛樂方式較單一,因此,去電影院就成爲了這些年輕人樂於選擇的娛樂方式。

2017年國慶檔,電影市場票房首次突破20億大關。觀影人次爲8638萬次,比2016年5124萬人次增長了5成以上。如果計算10月1日-7日的分賬票房也有22.3億,遠高於此前表現最好的2015國慶檔18.5億票房。

在2017年國慶檔期中,除10月8日外每天的單日綜合票房都接近3億元甚至更高。

說完國慶節檔,再來看五一檔表現。五一節因爲只有三天假期,因此票房表現弱於國慶節檔。

與內地全年大盤穩定增長,以及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票房逐年攀升的態勢不同,五一檔票房波動巨大,有時甚至陷入逆勢下滑的窘境。但這種情況在2013年之後發生了變化。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在2013年五一檔前夕上映,並最終憑藉7.19億的成績奪得年度電影票房TOP3之後,五一檔票房開始進入快速增長的通道。

今年五一檔,據電影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後來的我們》《幕後玩家》《戰神紀》《低壓槽》等多部國產新片以及《狂暴巨獸》等在檔舊片的帶領下,三天假期(4月29日-5月1日)單日票房分別爲3.84億、3.54億以及2.63億,累計票房產出10.0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6.19%。

除卻國慶檔和五一檔之外,情人節檔有時也會有亮眼的票房表現。不過,今年情人節檔卻“遇冷”。

今年情人節恰值農曆除夕前一天,是近年最靠近春節檔的一次,也成爲最“不受重視”的一次。情人節當天,大盤最終落定2.59億,是近三年最差(2016年:6.03億;2017年:3.65億)。

作爲情人節的常規選項之一,觀影有着非常廣泛的羣衆基礎,這也成爲情人節相比其他節日檔期的先天優勢。在國內電影市場狂飆突進的這幾年,檔期開發自然不能漏掉情人節。2012年,鈕承澤的《愛LOVE》定檔情人檔,成爲國內情人檔“檔期養成”不得不提的一部電影。

不過,因爲情人節時間的特殊性,哪怕期間有不少主打情人節的影片。比如,2013年的《101次求婚》、2014年的《北京愛情故事》,情人節作爲一個獨立檔期一直沒有真正發展起來。今年就是一個反面例證。

除此之外,其餘節日檔期開發均稍顯不足。

4月相對來說,一直是國內電影市場的“淡季”。儘管近兩年清明節檔,有質量上乘的佳作上映。例如去年的《嫌疑人X的獻身》,今年的《頭號玩家》《起跑線》等。

但其實清明檔也就是比平日裏的週末多了一天而已,更何況清明對於中國人來說更多的意義在於掃墓,或者外出春遊。更多的人都希望走出門去呼吸新鮮空氣,如果沒有什麼非看不可的影片,大家是不會集中在這個節日去影院的。而4月一直還是以中小體量的國產片爲主,因此清明節檔一直有待開發。

不是上了某個特殊檔期,票房就一定能有所保證

其實從國慶檔和五一檔這一中國電影獨特的檔期特徵來看,中國電影的檔期開發更多應該從中國的文化消費心理上入手。

這種節日消費心理和行爲根源於人們慣常的節日性儀式化消費心理和行爲。在中國的衆多節日習俗當中,有特定針對性主題的消費動作是過節的重要儀式化行爲,普通羣體的過節主要是通過儀式化消費完成,文化內容的消費也可以構成儀式化消費的重要內容。而走進影院已經成爲越來越多人過節的“標配”了。

說到這裏,就要提到”國民娛樂總時間”。

國民娛樂總時間,目的是“消滅無聊、獲得新的興奮點”。它通常要求“高效率”地到達快樂狀態(多巴胺、內啡肽、心流、壓力宣泄、精神慰藉等)。但是總體上並不要求省時間,反而可能是要幫助用戶浪費碎片化的時間。

例如,去餐廳享受美食,去KTV唱歌,去商場購物,去旅行,看一檔綜藝節目等等。

而這些佔用國民娛樂時間的行爲,都會在節日中成爲阻礙人們走入影院觀看電影的競爭項目。

因此,電影“賣相”好不好,口碑如何,是不是值回票價,都是這部電影能否在節日檔期中擊敗競品影片,乃至在衆多國民能選擇的娛樂項目中佔據頭等位置的重要因素。

換句話說,若影片質量堪憂,即使是在影城客人流量比平日更多的節日時期,票房可能也不會達到預期。

雖然現在瞄準節日檔期上映的影片越來越多,現實情況卻是,這些電影的質量也喜憂參半。一些選擇在清明節、萬聖節上映的恐怖片徒有音效嚇人的招數,卻顯得幼稚可笑;一些鎖定情人節上映的愛情影片也顯得很“山寨”。

因此,不是在某個特殊檔期上映,電影票房就一定能有所保證。而所謂的“節日檔”其實是個僞命題,根本不具備票房基礎。

電影要有票房保證歸根結底還在於影片的質量。考慮到特殊檔期的文化氛圍,然後在這類節日裏順利地延續這種氛圍,繼而講好一個好故事,這纔是雙贏的最佳方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