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茶,從爲貢茶服務來說,吏得貢茶採製要求越一越高,給茶家帶來的是無限悽苦,但從推動採製工藝的發展來說,還是起了一定作用的,我國的傳統名茶,大多產貢茶。

鬥茶,就是茶葉質量優劣斬品評和鑑別,是伴隨着中唐貢茶制度的確立而出現的。蘇軾有詩云:"武夷溪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每年在新茶上貢前先要進行鬥茶,"鬥"出來的上品便是"官茶"。始於唐代的鬥茶,到了宋代已發展成爲民間的一項比茶品質,鬥烹試技巧,極富趣味性的競技活動。

北宋文學家範促淹有一名篇《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對當時鬥茶作了十分令人神往的描述。詩先寫建溪茶的採製和聞名的由來,接着揭示了鬥茶的緣起、步驟和精彩場面:

北範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玉塵飛,碧玉甌中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宋代以福建建州產的北苑茶爲貴。達官貴人爲了爭天子歡心,在北苑茶見新時,便各自獻出先春絕品,在林下鬥茶,個個神情專注,氣宇軒昂。鬥茶首得選茶,也注重水的選擇。鬥茶的用具或是婁玉雕的,或是官窯產的名瓷,講究非凡。最後以茶的色、香、味決出高低。這鬥茶的勝負同小可,勝若登仙,敗如降將,其榮辱竟是如此重大。一場鬥茶,像是今日的一場球賽或棋戰,還爲廣大觀衆所關注。

宋代鬥茶以白爲貴。茶的湯色以純白爲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湯色是茶的採製技藝的反映。色純白,表明茶採摘嫩,製作恰到好處;色偏青,是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過;色泛黃,是採製不及時;色泛紅,是烘焙過了火候。鬥茶勝負還有一個標準是看湯花,即範促淹詩中所謂的"素濤"一是湯花的色澤要鮮白,二是湯花持續要長久。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用一種叫筅的工具擊筅茶湯)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若"冷粥面",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如果湯花泛起後很快渙散,不能咬盞,就屬差次了。湯花一散,盞面便露出"水痕"。所以,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是湯花劣的依據。水痕早出者爲負,晚出者爲勝。勝一次稱"一水",計算勝負的術語當時叫"相差幾水"。

更多好文推薦

普洱生茶和熟茶的常見湯色小集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