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對新鮮屍體解剖的時候要不要先放血??第一眼看到這問題問的有種屠宰前要先放血的感覺,然後製作血腸血旺什麼的。

回答是:不會放,但是有達到放血目的的類似操作。

不會放的原因是意義不大,而類似放血的目的則是特別部位的針對性檢查措施。

法醫在針對整具屍體進行解剖前,無論新鮮與否,都並不存在一個特別的“放血”操作。這裏要先解決什麼算是“新鮮屍體”,其實對於法醫而言,沒出現明顯的腐敗現象都可以算是新鮮屍體了,只是那種入手尚有溫熱感的新鮮還是已經屍冷到室溫的新鮮這種的區別罷了。

那種已經死亡一段時間的,體內的大部分血液已經凝固了,即使要放血也放不出來多少,況且,放血也並無特別的意義。反而,屍檢時檢查血管、器官中血液的情況也是很重要的屍檢項目之一,比如心臟內的血凝塊,雞脂樣凝血之類。另外,屍檢中取到的血樣還是相當重要的毒化和DNA檢材。

那麼,不“放血”會不會導致解剖下刀切的時候出血而影響觀察?其實也並不太會。

屍檢的時候下刀的位置幾乎沒有什麼大的血管,而且因爲心跳已經停止,沒有了血壓,血並不會像活人手術那樣自己就往外湧。

既然不存在放血這個步驟,那爲何又說“有達到放血目的的類似操作”?

因爲屍檢解剖有個順序問題,從頭、頸、胸、腹、盆這麼一路下來總是要有個先後順序的。通常而言是先胸部、胸腔,經常在這裏就把心臟摘掉了,切開心臟上的大血管時,相當多的血液就在這個時候放掉了,頭部開顱取腦組織的過程也會有不少的血液出來。

這樣頸部上面的頭部和下面的胸部就都做完了,相當於給頸部放血了,這樣在做頸部的解剖時就幾乎不會有血,防止在一條一條精細的解剖頸部肌肉時候再被血液干擾。

這樣做的原因就在於,頸部的檢查對於很多死亡來說,比如縊死,比如頸部刀傷是相當關鍵的,所以,這也算是一種“放血”的操作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