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明月松間照:松美術館大展“中國古代繪畫中的松”

“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

— 唐· 景雲和尚

最美四月天,松美術館迎來第二個大型展覽“明月松間照—中國古代繪畫中的‘松’”。與開館展“從梵高到中國當代藝術”的現代風格完全不同,此次展覽追慕東方古意,同時在氣息上與松美術館的現場氛圍十分契合。

“明月松間照”

顧名思義,這次展覽以“松”爲主角。在栽種199棵東方迎客松的松美術館進行這樣一場情境交融的以“松”爲專題的古代繪畫展,或許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46件在展作品,囊括了宋、元、明、清不同歷史時期的風格類型,其中不乏名家之作,亦有不爲人熟知的隱逸高手之作,史海鉤沉,吉光片羽。這些作品衆口同聲,際會於“松”,通過對“松”的不同視角以及不同表述,反映出中國人對“松文化”的特殊情感,以及它在歷史畫卷中的超然地位。

△ 項聖謨《松花圖卷》

△ 禹之鼎《禪悅圖》(局部)

宋代大家王安石《字說》雲,“松爲百木之長,猶公也,故字從公”,可見自古以來,“松”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歌詠詩讚,並藉以喻世明志、暢懷抒情。在中國藝術史上,自宋元以來,那些百代標程的宗師巨匠都留下以“松”爲表現對象的不朽名作,尤其山水畫,幾乎到了“有山必有松,無松不畫山”的地步。除了世界各大博物館外,民間收藏也蔚爲大觀,此中盛景,不勝枚舉。此次優選以“松”爲題的遺韻散珍,頗見得傳承有序的歷史功績。

這次大展根據作品的情境表達,依次分成“松下問”、“松上壽”和“松間遊”三個部分。“松下問”主看古人結廬松下,持杯暢談,求仙問道,如明朝宮廷畫師商喜《山樓賞雪圖》、宋代佚名《漢宮秋圖》、清朝項聖謨《松花圖卷》以及難得一見的明宣宗皇帝賞玩之長卷《四季賞玩圖》;“松上壽”主議宮苑德裕,借松言壽,如乾隆皇帝《書畫合璧四友圖》、清朝徐玫《旭日松濤》;“松間遊”主事松風萬壑,極目遊觀,如袁耀《驪山避暑》、禹之鼎《禪悅圖》、張崟《松山觀瀑圖》、蔡含《古松獻壽》等。這三大部分以年代爲序列,從不同角度分別展現了文人墨客對“松”的依託、寄情和立意,具有豐富而多樣的表現力。

策展人徐累老師爲媒體進行專場導覽

過往古代繪畫展通常以縱向梳理,與之略異,本次展覽借“松”主題的橫向切面爲樣本,同時採用以“賞”帶“鑑”的策展思路,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喚起觀衆對中國繪畫之美的多樣審讀,進而以平等視線尊重藝術史的“高下”殊位,還原我們藝術史資源的豐富生態。爲了更立體地呈現古代文人的創作環境,展覽還獨闢一室陳列文房器物的“長物志”,十餘件文房展品無一例外也是通過“松”的形態遷想妙得。

“長日獨坐松間,時雨初過,夕陽照映,林影參差,微風動葉。一縷茶煙輕透,無非糝糝松花,今時問誰解得?縱使即真,莫非浮幻”(清代項聖謨)。在松美術館柯臂當舞的現實松林中,回望牆上丹青松影,虛實相間,古今對視,大有“明月松間照”、“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慨嘆,可謂妙極。鑑於松美術館與“松”的特殊關聯、對“松”的獨特情感,此次展覽將成爲未來以“松”爲主題系列展的一個開篇,松間問答,生生不息。

松美術館——“藝術的容器”

針對此次大展,創辦人王中軍先生如此說:

“這是松美術館舉辦的第二個展覽,我對它的期望很高,在此也要感謝策展人徐累老師和學術總監顏明老師的大力支持,讓展覽得以順利舉行。之所以選擇以“松”爲題,主要是源於我個人對松樹的喜愛。“松”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文化”的最重要的符號之一,也是東方藝術審美中極具代表性的表達載體,而在松美術館舉辦這樣一場關於“松”的展覽,更是一種非常浪漫的契合。我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能讓來到松美術館的觀衆,尤其是年輕人,在充滿現代藝術氣息的建築中感受到中國傳統繪畫的獨特韻味和靜謐之美,而這樣的碰撞與融合,也正符合松美術館的藝術個性和學術表達。”

開幕式王中軍先生致辭

松美術館建築“簡約”、“淨白”,去除了一切符號,使得“松”成爲一座極具包容力和承載力的“藝術容器”。第二個大展期間,觀衆在主館地上一層悠然回味中國傳統繪畫韻味的同時,還可在主館地下一層的4個展廳裏賞析到松美術館珍品館藏。一層是以“松”爲主角的水墨大展,另一層則是以油畫和雕塑爲主的藝術呈現。在同一個建築空間內,進行這樣趣味橫生的東方與西方的對話、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正體現了松美術館“藝術容器”的特點與態度,“淨”之觀感,“無爲”之氣息,讓觀者拋卻繁雜,使藝術百態毫無顧忌的展現自己的語彙和活力,令觀者得以自由穿梭於藝術之林,在與不同形態的藝術作品進行交流同時完成認知和思索。

本次展覽特別邀請徐累擔任策展人,顏明擔任學術總監,黃玄龍擔任文物顧問,蘇泓月擔任文學顧問。同時,展品也得到“松風雅集”以及各位資深藏家的大力支持。

△ 南宋,佚名,《高士臨眺圖》

△ 元末,佚名,《江中垂釣圖》

△ 徐玫 《旭日松濤》

△ 袁耀《驪山避暑》

△ 張崟《松山觀瀑圖》

△ 蔡含《古松獻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