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純媽

在心純上幼兒園之前,對搶玩具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概念,如果搶了,也是很無意的;如果被別人搶了,也並不在意。

入園後,迅速地被那些大點的孩子“培訓”。於是,小小身體裏的那個“我”開始猛醒和膨脹,自然地加入了搶玩具的行列,我也就自然地領略了瑞典人對這件事處理的方式。

幼兒園老師

在瑞典,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家長會有幾天的陪園機會,協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狀況,也讓家長能更好地瞭解幼兒園。

心純入園後適應很快,我們一直沒有陪園,但我的好奇心使我不想失去這個機會,就把想法和老師說了。

老師答應得很乾脆:“來之前打個招呼,幫你訂飯。”

於是,我第一次看到了女兒在幼兒園的一天,而且這一天正是以搶玩具開始的。

早飯後是孩子們的自由活動時間,女兒和一個同齡男孩很快因爲玩具PK上了。

老師事先告訴過我,無論發生什麼事,家長一定只作旁觀者,老師會來處理。

於是我眼睜睜地看着妞兒哭着去向老師告狀了:“T搶我的玩具!”

很快,E老師走過來,蹲下平靜地對T說:“T,如果你要玩這個玩具,要先問一下Joelin是不是同意,不能搶。現在,把搶的玩具還給她。”

玩具被還到了心純手裏。

但事情還沒完。

因爲這時旁邊還有兩三個大點兒的孩子,其中一個看見老師的處理方式,馬上說這玩具是T從玩具箱裏拿的而不是從心純手裏搶的。其他孩子也給予證實。

情形發生逆轉,E老師開始轉身引導心純:“Joelin ,這是幼兒園的玩具,大家都可以玩啊!不能一個人霸佔。”

老師非常公平,而那些不到4歲孩子對規則能有比較準確的理解,以及可以幫助老師在處理衝突時提供參考意見的情形,也很讓人佩服和印象深刻。

大多數家長

心純的幼兒園裏有個小朋友過生日,請大家去家裏參加Party,於是15個小傢伙和家長們來了一次大聚會,自然也少不了掀起幾次搶玩具的風波。

其實人家準備的玩具足夠孩子們玩了,但這個年齡段的小傢伙們,搶並不是因爲資源缺乏,而是對“我”的認識。

比如,心純正推着一輛小三輪車準備騎,E女孩卻搶先一步跨了上去。

小妞兒大呼:“這是我的,走開!”

其實旁邊就是另外兩輛差不多的木製和塑料小車,卻沒人騎,倆人都看上了這輛最不起眼的車,僵持不下。

E的爸爸此時正在旁邊,清楚地看到了整個程。

他過來勸說女兒無效後毅然把她從三輪車座位上抱下來。E大哭起來,卻得不到爸爸的毫同情。

當自己的孩子違規的時候,大多數瑞典家長都能及時糾正。

我經常聽到媽媽在對年齡大一點兒的孩子說:“你應該懂事了,不能再胡鬧浪費大家的時間了。”也常會聽到一些開導孩子學會分享的大段對話。

儘管每次“搶”的場景不同,家長使用的方法也不完全一樣,但幾乎沒對孩子溺愛、縱容到可以不遵守規則的地步。

剛纔提到的T,和心純同一天在同一家醫院出生,現在又到了同一家幼兒園,兩個小傢伙同樣的有點小倔強,也就有了許多她和他的故事。

T家很富有,但幼兒園老師從來都只是秉公“斷案”,T媽也從未以財壓人過。當T和心純爭搶時,我只聽到她會跟兒子說:“你要分享。”

財勢對處理衝突的意義極少,孩子們自己也不會拿這個說事。這是大多數家長和大點兒的孩子都能明白、理解的最簡單和最正常的規則,也是保證社會公正廉潔發展的規則。

瑞典媒體對國王和王族的糊塗事都能從容曝光,所以以財勢壓人,在這個國度肯定不被接受。

心純爸爸

純爸對女兒說過一句很樸素的話:“如果不願意分享,你就不會有朋友。”

有時候我們出去時沒帶玩具,經常能被別人友好地分享,所以心純也沒有理由讓自己例外。

尤其是夏天在游泳池和海灘的時候,我們就儘可能地多帶些玩具,除了心純夠玩,也可以和其他家庭、孩子交換或混在一起玩,從而幫助女兒享受到分享和交到朋友的樂趣。

心純爸爸不迴避孩子間的爭搶、衝突,但從不教女兒用暴力解決。

我覺得瑞典絕大部分家長也沒教過孩子動手,因此極少遇到打人的孩子。但心純爸爸告訴過孩子,如果遇到暴力,應該大喝:“住手!我不和你玩。”之後馬上跑開告訴家長或老師。

在國內,我從小在大孩子要讓着小孩子的教育中長大。

在瑞典生活之後,我猶豫了好久該不該給女兒也灌輸同樣的理論,瑞典可沒有這一說。

反思後的結果是放棄,因爲我覺得這樣的概念只會使她困惑和感到不公平,對成長不利。

重點應該放在讓孩子明白自己和別人的權益,學會在尊重別人,又能堅定、合理、靈活地維護自己權益的基礎上處理矛盾,同時學會通過分享找到相處的平衡。

你家孩子被搶玩具時,你是怎麼做的?歡迎一起來分享

更多內容,添加小助手好友(微信號:haomamawxy)學習交流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