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齊晉楚秦宋,會盟的時候,爲何把地點放在最弱的宋國? (還有一種說法,吳越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46年,晉國中軍將趙武,組織了一次規模空前的會盟。中軍將是晉國最高軍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相當於漢朝的大將軍加上丞相。趙武是趙氏孤兒典故中的那個孤兒,家族只剩下他一個人,躲過殺身之禍後平步青雲,坐到了其祖父趙盾的位置中軍將。

這次以晉、楚、齊、秦四大國爲主,另有十多個諸侯,會盟地點在公爵國宋國都城。

宋國是當時僅存的一個公爵國,參與會盟的其他諸侯,爵位都比宋國低,因此會盟地點放在宋國,是最恰當不過了。如果放在晉國,楚秦這兩個盟國顏面掃地;放在楚國,晉國又措顏無地;放在宋國這個中立國,從面子上來說大家都能接受。

更絕妙的是,宋國地處中原,正好在晉、楚、齊三個大國之間,從地理距離來說非常合適。至於秦國,無論在哪兒會盟,距離都很遙遠。

會盟的歷史背景,齊國在齊桓公死後經歷五公子之亂,傷筋動骨,國力再沒恢復到齊桓公時期。秦國雖然在秦穆公時期霸西戎,但一直被晉國擋在關中出不來。宋國雖然稱霸, 泓水之戰,宋軍不但喫了敗仗,宋襄公還身負重傷,霸業成空。

也就是說,當時有實力稱霸的,就是晉國與楚國,兩強南北對峙多年,厲兵秣馬。齊國親近晉國,秦國親近楚國,四個大國明爭暗鬥,交織在一起。

圖-晉國與楚國的城濮之戰

宋國附近,各諸侯國建立兩座大營。這邊以晉國爲首,齊、魯、衛、鄭,數萬人以戰車爲城牆,建立一座大營。那邊以楚國爲首,秦、蔡、陳等國,也同樣建立一座大營。

兩座大營之間,是宋國修築的一座高臺,用來做盟會之用。高臺之旁,修有校場,會盟之前的數日,各國勇士在這裏比試劍術、武打、騎射,一個春秋版的奧運會。

這次會盟,稱爲弭兵會盟,弭兵就是休兵的意思。既然是爲了休兵的會盟,盟會之前,晉楚都低調出場,讓公爵宋平公主持大局,兩位霸主反而不露面。

邾、莒、媵、薛等晉國的附屬國,向楚國貢獻禮物;反過來頓、胡、沈、麇等楚國附庸國,向晉國貢獻禮物。齊國作爲晉國的頭等盟友,位於晉國之下,不獻禮物給楚國;秦國作爲楚國的頭號盟友,也不獻禮物給晉國。

這一次弭兵會盟,四大諸侯都表示,打了幾百年,打累了,現在刀槍入庫,鑄劍爲犁;馬放南山,卸甲歸田。其他小諸侯聞之激動得掉淚,紛紛感謝盟會的發起人趙武。

宋國都城,高臺之上,會盟儀式正式開始。

趙武看似文弱,風吹過來衣袖飄飛,似乎會把他刮下高臺,但一對眼珠卻炯炯有神,顯示其內在深邃的決心和毅力。

盟會第一道儀式是設“方明”,即在東南西北插上象徵四方之神的木刻牌位。四大豪門,晉、楚、齊、秦,正好來自四個方向,代表們紛紛在相應的方向插下排位。

接着是第二道程序鑿坑,四大諸侯的代表,舉起鏟子,將大坑裏面的牲口和盟書埋上。前兩個步驟一個向天,一個向地,代表天地見證他們的誠意。

第三步叫做執牛耳,即每位諸侯親自割下一隻牛耳朵,到殺好的牛旁邊用牛耳裝好牛血。

第四部分是最重要的,叫歃[shà]血同盟,大家將牛血一飲而盡,文明中帶着深厚的野蠻血腥味,會盟就成功了。

最後還有一個叫“載”的過程,即人手一份竹簡盟書,帶回本國藏於府庫。

高臺之上,盟會的組織者趙武道:“願天下歡好如同一家,干戈永息矣!”

趙武說話輕聲慢語,風聲中讓人覺得他體質偏弱,中氣不足。楚國令尹屈建絲毫不敢怠慢,知道趙武爲人內斂,恭恭敬敬與之同盟。

正是晉楚通和,列國安息。晉、楚、齊、秦,四大霸主將會盟地點放在地理位置的中間點宋國,同時也是唯一的公爵國宋國,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