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的陶瓷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我国三大近代瓷都,德化陶瓷以“白”见长,被西方称为“中国白”“世界白瓷之母”,德化陶瓷“肌肤雪白”的秘密是什么?到底又有怎样的前世今生?这次展览上,福建德化县向四川博物院捐赠了智自在观音、慈慧自在观音、大慈予乐弥勒等6件德化陶瓷精品,我们有幸专访到了“慈慧自在观音”的作者、高级工艺美术大师——郑雄文,他告诉我们,他从十多岁开始学习德化传统瓷雕技术,潜心专研三十年,一生只想做这一件事。今天,就请他为您揭开德化陶瓷神秘的面纱。

工匠精神 精确到每一度

问:德化陶瓷历史悠久,始于4000多年前,那么,在各个朝代它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吗?

郑雄文:德化陶瓷,始于新时期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明代的时候,我们德化有一位叫何朝宗的大师,他在配方上达到一种极致,瓷质所表现出来温润剔透,被欧洲人称为“中国白”,白里透着黄,我们本地人会把它叫做“猪油白”,略带黄那种感觉,非常的温润,非常的舒适;整尊的面相端庄肃穆又和蔼可亲,他的雕刻手法,这种衣纹的做法像行云流水,整个布局密不透风,有些疏可跑马。后人都一直在模仿着他,传承着他,但是都很难以超越他了。

问:在制作工艺上的话,德化陶瓷有没有什么特征?

郑雄文:传统雕塑可以说是德化陶瓷的一个代表,也是一种灵魂吧!从采矿到高岭土、钾长石等材质的筛选、加工都是非常严谨的。因为我们德化陶瓷高温点范围很小,比如说1310℃,烧制的过程中,你再多5℃、10℃,可能就烧坏掉了,所以,其它产区的可能就比较不这么讲究这些细节了。

潜心五年 终得陶瓷“薄如翼”

问:我们了解到,在这次的展会上,展出了很多的精品,其中有一件就叫做“慈慧自在观音”,这件精品的精髓在哪个地方呢?

郑雄文:应该最终有做了四年五年了吧,前前后后,有可能做了四十几尊,一尊都没成功,去年再改造型,重新再做调整,也烧了好几尊,才成功了一尊。全部是用薄胎的这种工艺来做,薄胎再上颜色,确实是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它薄到如果对它打喷嚏,都可能会把它喷坏的那种,所以说在加彩的过程当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搞不好,会造成二次的风裂,所以这个难度相对来说确实是很高。

问:这么难的情况下,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要做这个观音呢?

郑雄文:这个参照了“观音三十二化身”,我感觉到可以用德化白瓷薄胎这个工艺来体现,关于这种慈悲、度化众生的慈悲情怀,下面三朵莲花是代表着过去、现在、未来。

关于瓷器的英文名china 还有这个传说

问: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当中,对我们德化陶瓷进行了赞美。那么,是不是那个时候,国内外就已经有很多人关注德化瓷器了呢?它是不是那个时候就已经远渡重洋,让国外的很多人都看到它的美呢?

郑雄文:德化白瓷,其实就是在明代的时候,随着郑和的这个船队下西洋去了,其实我们中国这个陶瓷“china”是从哪来?有传说是,我们德化白瓷当时也没有什么现代这种包装和纸箱,农村都是用竹编的篮,我们农村叫菜篮,菜篮在我们闽南话里边叫“cailan”,然后到了欧洲很多这些做工艺的,包括这些经营的人,到了欧洲也不会讲英语,所以只能指着这个菜篮,用闽南话说“菜篮,多少钱”“这菜篮多少钱”,欧洲人听久了,以为陶瓷就是叫菜篮,所以说,据考究,china是来自于我们德化陶瓷到了欧洲,因为我们闽南话而得的名china。

走向世界 品“中国白” 讲“中国话”

问:我们的陶瓷影响了很多其他的国家,他们的文化也在德化陶瓷上得到了体现,怎样来看待德化陶瓷在国内外文化沟通上起到的作用呢?

郑雄文:改革开放以后,德化陶瓷做的这个西洋工艺都是做西方国家圣诞节、复活节这些陶瓷,可以说是我们中国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了。德化陶瓷到了欧洲以后,都是在欧洲这些皇宫贵族这些人在收藏,通过这个陶瓷,进行了更多的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提升了文化的交流。更重要是,德化陶瓷对欧洲陶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郑雄文说,这次能带着德化陶瓷来到四川,他很兴奋,希望说通过这个展览,让四川人民能够对德化陶瓷进一步了解,了解它的工艺、制作过程、艺术价值,可以让两地陶瓷文化可以进一步的交流,同时,他也将把四川的熊猫元素、竹子文化、杜甫文化等元素带回德化,做出更多有四川元素的德化陶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