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河池少年小文患有嚴重的“心肌緻密化不全”,住院期間4次因心力衰竭進行搶救,先後下達病危通知書7次,在死亡線上遊走,而心臟移植是挽救他的唯一方法。苦熬兩個多月後,小文終於等來了“救命心”——5月6日,這顆心臟順利植入瀕死的小文體內。8日,記者從自治區人民醫院瞭解到,患者已恢復神志,各項生理指標趨於平穩。

2月24日,小文被轉入自治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外科·胸部外科治療時,因嚴重的“心肌緻密化不全”經歷過數次胸外心臟按壓、除顫等搶救,神志尚清,心功能IV級,不能平臥。醫療團隊立即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討論,認爲患者屬於終末期心臟病,心臟移植是唯一的治療手段。

爲了挽救患者的生命,醫院積極對患者實施抗感染、強心、利尿、糾正電解質失衡等對症治療,改善患者身體狀況,同時聯合移植科,發動OPO(人體器官獲取組織)尋找供體。在漫長的等待中,先後收到數次通知可能有合適供體出現,但都因爲供體原因,最終失之交臂。

在等待、期盼、失望、繼續等待的循環中,終於在5月5日接到通知,有合適的供體,這顆心源在廣州出現,目標供體與患者從血型、年齡和體重方面都完全匹配。

在收到有合適供體的消息之後,心血管外科·胸部外科立即啓動心臟移植計劃,聯合多個科室,對取心、換心、護心整個過程制定詳細診療方案。

由於心臟移植有嚴格的時間標準,供體無法長期離體存活,心臟耐受冷缺血的時間越短越好。若缺血時間越長,器官損傷越大,術中及術後的效果都會受到影響。如何爭分奪秒將供體從廣州轉運回南寧,同時維護好供體質量,成爲移植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