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阅读」三十四《阳明先生年谱 一》致良知教育研究院出品

《阳明先生年谱 一》

王先生守仁,字伯安,其先晋右军将军羲之之后,世居山阴 。至二十三世,迪功郎寿徙[xǐ]余姚。国初有纲者,官广东参议,死苗难。其子彦达以羊革裹尸归,御史郭纯上其事,庙祀[sì]纲于增城,纲盖先生之六世祖也。高祖与准,永乐间举遗逸 ,不起,号“遁[dùn]石翁”。曾祖世杰,以明经贡入太学,号“槐[huái]里子”。祖天叙,号竹轩,封翰林院修撰。自槐里子以下,两世皆赠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加赠新建伯。父华,号“龙山”,由进士及第第一人,仕至南京吏部尚书,封新建伯。龙山念山阴佳山水,又为先世故居,复自余姚徙越城之光相坊。先生因筑室阳明洞,距越城东南二十里,故学者称为“阳明先生”。

1472 年

成化八年壬辰九月三十日丁亥,先生生。

先生在娠十四月。生之夕,祖母岑梦神人绯玉,自云中鼓吹送儿来,惊寤[wù],已闻啼声。竹轩翁因名先生“云”。而乡人遂指所生楼曰“瑞云楼”。

1476 年

十二年丙申,先生五岁。

犹不言。有神僧过而目之曰:“好个孩儿,可惜名字道破。” 竹轩翁更以今名,曰“守仁”,即能言。尝暗自诵翁所读书,翁讶问之,曰:“向闻祖读时,已默记矣。”

1481年

十七年辛丑,先生十岁。

龙山公举进士。

1482年

十八年壬寅,先生十一岁。

竹轩翁因龙山公迎养,携先生如京师,过登金山,与客赋诗,未就。先生从旁占一绝。客大惊,复命赋蔽月山。先生又随口占一绝(诗在集中)。

明年,就塾师于邸中。一日,与同学生走长安街,遇相者,曰:“吾为尔相。尔须拂领,入圣境。须至上丹台,结圣胎。须至下丹台,圣果圆。”先生感其言,归问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师曰:“读书登第。”先生曰:“恐未是,当读书做圣人耳。”

1484年

二十年甲辰,先生十三岁。

太夫人郑氏卒。

1486年

二十二年丙午,先生十五岁。

时石英、王勇乱畿[jī]内,石和尚、刘千金乱秦中。先生间行出居庸关,逐胡儿骑射,遍询夷落所以备御之策,经月始返。夜梦谒汉马将军援庙,赋诗一律(诗在集中)。先生感慨时事,屡欲上书于朝,龙山公格而止之。

1488年

弘治元年戊申,先生十七岁。

七月,自京师亲迎夫人诸氏于洪都。时诸公养和为江西参议,先生就委禽焉。合卺[jǐn]日偶行入铁柱宫,见道士跏趺,即而叩之,相与对坐忘归,诸公遣人遍索不得。明日,先生始还。署中有纸数箧[qiè],先生日学书皆尽,书法大进。先生尝曰:“吾始模古帖,止得字形。后凝神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及读明道书曰:‘吾作字甚敬,非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后与学者论格物,多举此为证。

1489年

二年己酉,先生十八岁。

十二月,以夫人诸氏归余姚,舟过广信谒[yè]娄一斋谅,语格物之学。先生甚喜,以谓圣人必可学而至也。后遍读考亭遗书,思诸儒谓众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因见竹,取而格之,沉思不得,遂被疾。

1492年

五年壬子,先生廿一岁。

秋,举于乡。时闱中夜半见有二巨人者衣绯绿,东西立,大言曰:“三人好作事。”已而,先生与孙中丞燧[suì]、胡尚书世宁同举。及宸濠之变,胡发其奸,孙死其难,先生平之。

1493年

六年癸丑,先生二十二岁。

春试,南宫落第。宰相李西涯素器先生,戏曰:“待汝作来科状元,试为《来科状元赋》。”先生拈笔而就。有忌者曰:“此子取上第,目中无我辈矣。”及丙辰春试,竟为忌者所抑。同舍有以不第为耻者,先生笑曰:“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1497年

十年丁巳,先生二十六岁。

寓京师。时边烽甚急,诏举将才,无以应。先生因精究兵法,每遇宾饮,聚果核,列阵势为戏。

1498年

十一年戊午,先生二十七岁。

读考亭《上光宗疏》,有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乃悔前日用力虽勤而无所得者,欲速故也。因循序以求之。然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沉郁既久,旧疾复作。闻道士谈养生之说而悦焉。

1499年

十二年己未,先生二十八岁。

春,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

先生为诸生时,尝梦威宁伯王越遗[wèi]以弓剑。是秋,奉命督造威宁坟,驭役夫以什伍法,休食以时,暇[xiá]则驱演“八阵图”。事竣,威宁家谢以金帛,不受。出威宁夙[sù]所佩剑以赠,受之,梦故也。时星变,下诏求言,又鞑虏猖獗,先生疏论《边务八事》。

1500年

十三年庚申,先生二十九岁。

授刑部云南司主事。

1501年

十四年辛酉,先生三十岁。

奉命谳[yàn]狱江北。暇[xiá]日游九华山,见道者蔡蓬头,问以仙术。蔡曰:“尚未。”有顷,先生屏左右,再拜请问。蔡曰:“尚未。”问至三。蔡曰:“汝礼虽隆,终不忘官相。”大笑而别。

地藏洞有异人,坐卧松毛,不火食,先生历岩险访之。值其睡,先生默坐,良久方醒。问以第一义谛,不答。徐曰:“周濂溪、程明道,你儒家两个好秀才也。”语毕复睡。先生归。明日再往,不复见矣。

1502年

十五年壬戌[xū],先生三十一岁。

八月,予告归越。筑室阳明洞,行道引术。友人王思舆等来访,先生命仆迎之,且历语其来迹,似先知者。众惊异,以为得道。久之,先生悟曰:“此簸弄精魄,非道也。”遂屏[bǐng]去其术。欲离家远遁,念祖母岑与龙山公在。一日悟曰:“此念生于孩提,此念亡,是断灭种姓矣。”乃移居西湖,往来南屏[píng]、虎跑间。有僧禅坐三年,不语不视,先生喝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僧惊起。先生问其家,对曰:“有母在。”曰:“起念否?”对曰:“不能不起念。”先生即指爱亲本性喻之,僧涕泣拜谢,挈[qiè]钵[bō]而归。

1504年

十七年甲子,先生三十三岁。

秋,主考山东乡试,试录皆先生笔也。

九月,改兵部武选司主事。

1505年

十八年乙丑,先生三十四岁。

是年,识湛甘泉若水,与盟,讲明圣学,门人始进。

1506年

正德元年丙寅,先生三十五岁。

时奄瑾擅政,南京科道戴铣[xiǎn]、薄彦徽等皆下狱。

二月,先生抗疏救之。触瑾,矫旨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

1507年

二年丁卯,先生三十六岁。

夏,赴谪[zhé]至钱塘,瑾遣人阴迹先生。先生惧,佯为自沉于江,密附商船往舟山,飓风一夕,飘堕闽界。比登岸,山行数十里,夜叩野寺,不纳。又趋野庙,倚香案卧,盖虎穴也。夜半,虎但绕廊吼,不敢入。黎明,寺僧来庙所,意先生必啖[dàn]于虎,将收其橐[tuó]。此寺僧盖素借虎以御客者。见先生方睡醒,惊曰:“非常人也。”邀至其寺,则向与先生趺[fū]坐于铁柱宫之道士在焉。道士笑出袖中诗相示,有“二十年前曾见君,今来消息我先闻”之句。因问先生:“尔欲安往?万一瑾怒,逮尔父,诬尔北走胡,南走粤,奈何?”先生愕然。卦之,得“明夷”,乃决策返。别道士,留诗壁间(诗在集中)。遂取间道,由武夷归,涉鄱[pó]阳,往省龙山公于建业。以十二月赴龙场驿。时先生妹婿徐爱因先生将赴龙场,纳贽[zhì]北面,奋然有志于学。

1508年

三年戊辰,先生三十七岁。

春三月,至龙场驿。龙场在贵州万山中,蛇虺[huī]蛊[gǔ]虫毕聚。夷人𫛞[jué]舌,不通语言,可与通语言者,仅中土亡命耳。时瑾憾未释,先生自计得失荣辱俱忘,惟生死一念尚在,乃凿石椁[guǒ]以俟命焉。会从者皆病,先生亲析[xī]薪取水,作糜[mí]饲之。又为歌诗,调越曲,杂诙[huī]笑,以相解慰。

因沉思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觉呼跃而起,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著《五经臆说》。

夷人亦日来亲,见先生所栖卑湿,为构龙冈书院、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以居先生。思州守遣人侮先生,诸夷不平,殴之。守怒,白于当道。当道令先生诣[yì]谢,先生不可,致书复之,守闻自失。水西安宣慰馈粱肉,给使令,重以金帛鞍马,先生俱不受。始朝廷议设军卫于水西,兼筑城郭,既而止,然驿传尚存。安恶[wù]据其腹心,欲去之,以问先生。先生遗[wèi]书,申朝廷令甲威信,安心乃折。有宋氏酋长曰阿贾、阿札者叛,宋氏作乱,先生复遗书讽喻安,安悚然,率所部平其难。

1509年

四年己巳,先生三十八岁。

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先生主贵阳书院,身督诸生师先生。

是年,先生始论“知行合一”,其说具《语录》中。

【背景简介】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