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农村,是一个贫苦农家的孩子,70后,和我同时代的人大概都知道,那个时候读个书不容易,好多孩子读了几年就离开学校去农田里干活,因为对家里来说,农田干活多个劳力总比读书光吃不干活强。

我们有机会读书的在农村相对父母也比较开明,家境也不是最差的,父母指望我们读书改变命运,虽然那个时候并不知道读书能不能改变。我们读完书之后回家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做作业而是帮父母干活,切猪食,喂猪,喂鸡,因为就指望这些卖点钱,到年底能改善生活,学费不贵,也就几块钱,但那几块钱在当时是很贵的。

我们的饭桌上通常只有一盘菜,但不会是大鱼或者大肉,有一盘菜是我们桌子上出现频率最高,那就是“咸菜",因为这个放久也不会坏,而且还能下饭。我们的父辈大多不识字,我们对书的渴望超越了现在孩子对游戏的渴望。

没有人会作业偷懒,因为这样的人早就被父母认定不是读书的料叫回家去干农活了,我们在学校拼命读书,在家也是找到机会就看书,可惜没有电脑,遇到不懂的字也没处问,遍视周围皆白丁。所以很感激《新华字典》,因为它是最好的老师,它让我感受到了汉字是有温度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世间的一切,它是我完成作业的依靠,识字的拐柱。

我记得老师教我们查字典的时候,好多人是没有《新华字典》的,我运气比较好,这本字典是我哥送给我的,因为他已经在田里干农活用不到了,当时看着那些没有字典的同学我得意了好久,虽然我手中拿着的是一本破损的字典。

家里没有书,因为生计大于天,哪有钱买书,再说买了书也不识字,不像现在的人买了书当背景墙,现在回想我运气不错,我外公在村里也算个知识分子,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他老人家的年龄来说,那时候小学毕业罕见。

他也爱看书,所以我就借了外公的光,《说岳传》《七侠五义》之类的评书看了好多,拓展了我的视野,《小五义》他们的义,他们的侠是我最早感受到的,汉字的魅力此时已经完美展现。

这是我每一次去外公家一个最重要的理由,拿到书,我都欣喜若狂,遇到不识的字,我依旧不怕,因为有新华字典,这句话现在回头看看似乎像句广告词,但当时的确是如此,说《新华字典》是我儿时的拐柱一点也不过份。

年岁增长,家里的条件也改善了,一切都在变好,上高中了《新华字典》就不用了,因为识字量够多了,这个时候用的最多是《现代汉语词典》,是我一学长送的。后来毕业了有工作了,再往后网络很方便了,看书的机会反而更少了,都看手机了。字典这种工具书根本用不到,遇到什么要查,直接百度或者百度百科就搞定。

从去年开始玩自媒体,在今日头条上写文章,我因为对历史感兴趣,所以就选择了历史领域,开始写文章也只是为了好玩写了几篇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才识浅薄,该看书了。

我重新翻书,我专注的领域是三国,所以《三国志》成了我不二之选,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信史,我的粉丝都知道我每一篇都根据《三国志》为标准进行写作或合情推理。当然也包括我在研读时发现的问题:袁绍手下大将文丑的名字。

我看到有些繁体书本,游戏《三国志》或《三国演义》中繁体字丑直接写成“醜”,当我重读的时候觉得文丑写成文醜似乎有些不对,但说不上来,直接百度,却发现并没有告诉我明确的答案,让我有些苦恼,究学时的辛苦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

我孩子的字典扔在茶几上,自己出去玩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我随手拿起字典翻开,或许在我潜意识中《新华字典》会告诉我答案吧,此时的《新华字典》已经是第11版了,2010年的版本。与我儿时的记忆已经差别太大了,有些认不出来了,不变的是它的权威性。

我查到丑字,在字典65页,发现括号里明确标注着“醜”字义4,5,表示难看,可耻之类的意思。这明确告诉我们丑和醜是两个字,而不是一个字,只是简化同形不同义。

没有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起名丑陋难看,既然起名了那自然是表示丑时或丑年,从名字可以看出文丑的出生年月,所以写成文醜不对的,很感激《新华字典》告诉我答案,解开其中的苦恼。为此我还专门写过一文章讲述,这文章就发表在这里。

我忽然发现真的到究根的时候,《新华字典》权威性和作用就出现了,儿里的温情又在眼前重现,那种亲切的感觉。既使喜欢但我总不能每天带着一本字典被人异样的目光相视,所以只能放弃。后来听说有电子版,急忙下载了一个APP,若问我用的如何,我只能说:挺好,和儿时一样。

以后《新华字典》还是我的拐柱,虽然我已经步入中年,迈向老年,而它却依旧没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