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的中秋節,陳友諒揭竿而起,結果卻被元軍打的落花流水。

陳友諒好不容易纔拉上一支上萬人的革命軍隊,轉眼間便灰飛煙滅,只剩下孤零零的數百人了,陳友諒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什麼叫“辛辛苦苦一輩子,一夜回到解放前”。痛定思痛後,他覺得憑自身實力,已很難在短時間內“東山再起”,於是,他決定尋求“保護傘”。

那選擇誰呢?此時天下英雄很多,梟雄也很多,狗雄更多,英雄、梟雄、狗雄魚目混雜,多如牛毛,非得有一雙慧眼不行。陳友諒覺得自己沒有慧眼,單憑別人道聽途說不能確定誰纔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值得庇護的。於是,把手下剩下的殘兵敗將全部派出去尋找英雄。一個月後,大家又重新聚到一起,然後把收集到的情報進行了彙總。結果人氣最旺的有以下幾位英雄。一是小明王(實際掌門人卻是劉福通)。二是郭子興(此時的朱元璋還處於發跡期)。三是徐壽輝。

三選一,陳友諒沒有進行盲目選擇,而是對三人的優劣進行了全面分析。

一號熱門人物小明王,優勢:元末最早的革命發動者韓林兒的兒子,得到了革命元老級人物劉福通的鼎力支持,很快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稱國建號,因此擁有先入爲主的“正統”優勢。劣勢: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小明王韓山童革命隊伍壯大離不開劉福通,但同時,劉福通的存在,也把小明王的權力給“架空”了。這樣一來,這支隊伍裏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和不和諧性。

二號熱門人物郭子興。優勢:郭子興仗義疏財,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並且擁有五大幫手(當時朱元璋還沒有入夥),坐擁濠州這個要地。劣勢:僧多粥少,地盤只有濠州這一塊,卻有五隊人員共駐,並且各自爲主,這樣發展下去,也很難有所作爲。

三號熱門人選是徐壽輝。徐壽輝是湖北羅田多雲鄉上五堡(今天堂九資河)人,長相俊美,親和力強,參加革命後,打出“摧富益貧”、“不侵擾百姓”等惠民口號,得到了廣大人民羣衆的積極響應,隊伍很快以滾雪球的方式壯大,並以蘄水(今湖北浠水)及黃州路(今湖北黃岡)爲根據地,建立了自己的國號——天完。並且擁有彭瑩玉和鄒普勝等超人的支持,攻佔了饒州和信陽等地,地盤擴大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因此,他的優勢很明顯:後起之秀,親和力強,戰鬥力強,發展潛力大。劣勢:暫時沒發現。

分析的結果很明顯,小明王是一隻“病老虎”,郭子興是一隻“小綿羊”,而徐壽輝是一匹狼,一匹奔跑的野狼。

“與狼共舞,方顯英雄本色。”陳友諒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於是乎,他馬上便投奔了徐壽輝。

而事實證明,陳友諒的選擇是正確的,也正是因爲在徐壽輝手下,他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的彼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