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頻發,其中最讓後世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所率領的軍隊。在當時,朱元璋所率軍隊憑藉着堅決的執行力和頑強意志,成爲了元朝鐵騎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即便是在明朝建立後,這支軍隊仍然屢立戰功,在西北,漠南,遼東等地區重創元朝殘部,使得元朝徹底被分裂,在歷史塵煙中走向衰微。

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看出,這支不妥協的勇猛軍隊,正是明朝建國的根基和倚仗。但我們也清楚,任何一支軍隊都不可能天生強大,明朝軍隊也不例外。

昔日天下大亂,起義軍揭竿而起,各自爲政,討伐元軍。當時朱元璋還是南方紅巾軍的一員,雖然他受到郭子興的賞識、娶了郭子興的養女馬氏,但卻始終沒能得到真正的信任。

冥思苦想後,朱元璋決定回到家鄉安徽鳳陽招募兵馬,壯大自己麾下力量,這次招募還算滿意,朱元璋共招募了七百多名青壯年。率領着這七百士兵,朱元璋打了幾次戰鬥,使得他在紅巾軍中的地位有了顯著提高。

但因不受紅巾軍內部信任,他依然被擠兌着。後來轉戰定遠,朱元璋又親自挑選了二十四名親信隨行,其中就有徐達、常遇春等人。

就這樣,朱元璋帶着二十四名親信繼續招兵買馬,直到郭子興去世時,他已經有了數萬兵馬,佔據和州、定遠等地,還趁着元朝不備拿下了南京,擁有了爭奪天下的基礎。

所謂“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就是朱元璋在當時的策略,通過這種策略培養出的軍隊,雖然壯大,但並不強大。尤其是佔領南京後,軍隊問題更嚴重了。

紀律鬆散,導致軍紀敗壞,這樣的軍隊,要想最終爭霸中原、奪得天下,根本就是癡心妄想。而且那時的朱元璋,雖然表面威風,可暗地裏潛藏的威脅,卻讓他如坐鍼氈。

元朝仍在北方艱難維持着帝國的統治,至於南方,陳友諒擁兵自重,張士誠割據一方,不巧的是,朱元璋統轄的南京等地,就夾在四家勢力的最中間。論軍事力量,他比不上陳友諒,論經濟財政,他比不上張士誠,即便是如願滅了兩家統一南方,但想要一統天下,朱元璋還必須擊敗元朝最強的蒙古鐵騎。

局勢瞬息萬變,要想做到高枕無憂,朱元璋就必須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爲此,除了加強軍隊紀律,他不惜通過重金買戰馬、招降敵將等方式來提高軍隊戰力,可效果依然達不到預期,直到朱元璋遇到了劉伯溫。

1360年,劉伯溫加入朱元璋勢力,給朱元璋和他的軍隊打了一劑強心劑。針對農民起義難成這一難題,劉伯溫提出了他獨特的見解。劉伯溫稱,歷代農民起義都無法避免九條錯誤,如果起義軍無法根除這九條錯誤,那永遠也逃不掉草寇流賊的本質。

朱元璋聞言後並沒有氣惱,反而重用劉伯溫,同時針對這九條錯誤,對軍隊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革。

元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設大都督府,正式確立軍規二十二條,同年在南京設刑法臺,斬首二十二名犯事軍官,震懾全軍。通過種種森嚴軍紀和制度,朱元璋所率軍隊如脫胎換骨般,迅速崛起。

同時爲彌補軍隊鉅額開支,朱元璋推行屯田制,要求軍隊不僅要自己種地,還要幫助地方進行生產和發展,長此以往,軍隊戰鬥力越發強盛,而且氣勢十足。

軍隊的強盛,也讓朱元璋逐鹿中原的信心倍增,1363年,陳友諒六十萬大軍圍攻洪都,結果朱元璋軍隊在劣勢的情況下,竟嚴防死守八十五天,不僅讓陳友諒計劃落空,更爲朱元璋的反撲贏得了時間。

同年七月,朱元璋反攻陳友諒於鄱陽湖,在面對三倍於自己的陳友諒軍隊時,朱元璋軍隊臨危不懼,巧妙運用火攻擊敗了陳友諒。擊敗陳友諒後,朱元璋立馬乘勝追擊,進攻張士誠政權。

衆所周知,張士誠軍隊最擅長防禦戰,所以朱元璋軍隊久攻不下,雙方僵持數月,最終明朝不得不動用名爲“襄陽炮”的重型火炮,在炮兵騎兵步兵多兵種協同作戰中,朱元璋軍隊歷時八個月,終於消滅了張士誠政權,基本完成對南方的統治。

此時,朱元璋將目光調轉北方,滿臉凝重。因爲自元朝末年以來,還沒有任何一支農民起義軍北伐成功,可朱元璋的軍隊卻創造了歷史的奇蹟。

究其原因,除正確的戰術和策略外,明朝軍隊那嚴明的紀律和刻苦耐勞的精神更是他們制敵的重要武器。

太原之戰,朱元璋軍隊雖然陷入危境,但在將領徐達的帶領下,軍隊連夜襲營,殊死一搏,殲滅四萬,俘虜四萬。定西沈兒谷之戰,朱元璋軍隊在兵力劣勢、後勤劣勢的情況下,與元朝軍隊數日對峙,最終成功將元軍拖得筋疲力盡。

見元軍疲態盡顯,朱元璋軍隊果斷夜襲元軍大營,大敗元軍,而全軍覆沒的擴敦帖木兒,只能倉皇逃竄,不敢再戰。這場戰鬥,可以說是自成吉思汗以來蒙古騎兵遭受打擊最大的一次戰鬥,而朱元璋和他的軍隊也通過這件事證明了他們的勇猛和剛烈。

明朝建立後,明軍低調駐守邊境,繼續上演着保家衛國、開疆拓土的不朽戰歌。

本文由#揮墨歷史#創作,喜歡請關注。

本號已簽約“維權騎士”,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爲,請您尊重原創,遵守道德底線。

看完文章覺得不過癮?揮墨君還給大家準備了歷史紀錄片大禮包(不定期更新),只要關注並私信我,私信發送文字“歷史紀錄片”即可獲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