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蒐集了一組記錄清末北京的影像資料,時間在1901-1911年之間,在此展示給大家。通過這些老照片,我們能看到京城歷史悠久的一面,也能看到她試圖追趕時代潮流的一面。

慈禧太后的畫像即將運往天津。

1903年,美國女畫家凱瑟琳·卡爾爲慈禧太后畫了一幅真人大小的肖像。1904年初,這幅畫像在貝子溥倫的護送下,前往美國參加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畫像的運輸過程如下:由經過精心裝飾的火車從北京運到天津,再由輪船從天津運到上海,從上海乘太平洋郵輪運到舊金山,在美國輾轉多次才抵達目的地。

遠行的旅人。

他挑着扁擔,前後筐裏裝着自己的行李,夜裏找個地方,打開鋪蓋卷就能棲身。我們現在出遠門,坐火車或者自駕,輕輕鬆鬆就走了。以前可真不容易,“風餐露宿”不是形容詞,而是真實寫照。

協和醫學堂建設工地。

1905年,英美教會機構募集資金合作開辦了協和醫學堂,1906年正式落成,有外國教員14人,成爲當時唯一得到清廷承認的教會教育機構。據說慈禧太后捐贈了1萬兩白銀用於建設醫學堂。

大清郵政總局辦公大院。

1896年,清廷開辦大清郵政官局。1906年改革官制,新設郵傳部,下設郵政局專責管理郵政事務。1911年再度改組,成立郵政總局,由李經芳擔任首任總局局長,隸屬郵傳部。

東便門附近的場景。

東便門是北京外城東北角的一座小城門,位於內城和外城結合部。因其所處位置,用“偏(piān)”來命名,稱爲“東偏門”。後來由於“便”和“偏”的發音相近,時間一長就把“東偏門”讀作“東便門”了。

崇文門大街街景。
英國倫敦會所建的一座教堂。

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這座教堂(或爲缸瓦市教堂)被燒燬。1903年,倫敦會另外購地重建。

東單北大街的克林德碑。

1900年6月20日,囂張跋扈的德國公使克林德在東單牌樓附近被清軍殺死。庚子之亂平息後,德國要求清廷在克林德遇難處建立一座牌坊。1901年6月25日,克林德碑動工修建,經過一年零七個月後竣工。當時每個從下面走過的中國人都抬不起頭來,心中只有憤怒和恥辱。

北京城郊,兩個婦女在推磨。

這兩個人都裹着小腳(可能是婆媳關係),很費力地推動着巨大的石碾。舊時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石磨,自家種糧食、自家磨成面、自家消費。聽老年人說,這種方式磨出來的面比較粗糲。

大街上的葬禮隊列。

葬禮上抬棺、抬冥器的人,大多都是乞丐。這個活被視爲不吉利,一般人都不願意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