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西方列強看到了大清的羸弱,開始加緊瓜分中國。清廷面對鉅額的賠款,再一次把負擔擱在了老百姓身上。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一些有危機意識的中國人也看到,三十年洋務運動雖然效果明顯,但並沒有真正的讓中國富強,所以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的道路。

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入侵,使得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進一步破壞,客觀上爲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一些條件。很自然地民族資產階級一步步開始壯大。

當《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回北京後,康有爲等人發起了“公車上書”,鼓吹變法。又在全國各地創辦了許多報刊、學會、學堂,爲變法制造輿論,培養人才。維新變法運動逐漸在全國興起。

維新派的舉動,讓光緒看到了一絲希望。一方面光緒皇帝比較年輕,血氣方剛。面對大清的屈辱,實在是不能接受,尤其是自己作爲大清的皇帝,自然希望大清可以改變這種局面。另一方面慈禧雖然早就歸政光緒帝了,但大權仍然在慈禧手中,光緒只不過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這讓光緒非常不服氣,但只能敢怒不敢言。

所以光緒頒佈了“明定國是”詔書,開啓了戊戌變法。不過隨着變法的深入,慈禧等保守派緊急叫停了,光緒最終還是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反而被軟禁了起來。

但事情可不會就這麼算了,慈禧與光緒的矛盾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了,面對這個不聽話的侄子,慈禧是鐵了心的要廢黜了。

慈禧廢黜光緒,這是大清的家事,洋人爲什麼反對呢?

關於廢黜光緒,慈禧可不是說說而已,甚至把人選都定了,人選就是愛新覺羅·溥儁。慈禧把他立爲大阿哥,讓他進了皇宮,做了後補。說起這個溥儁,其實也不是外人,他的父親是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母親則是慈禧的弟弟葉赫那拉·桂祥之女。

但慈禧的這一套動作,遭到了國內外的一致反對。如果說國內反對,還情有可原,慈禧也有辦法壓制,但國外洋人竟然也反對,這讓慈禧憤怒不已。後來的庚子國難,很大程度上和慈禧對洋人的態度轉變有關。

有人說,慈禧對待洋人卑躬屈膝,幾乎是有求必應。按說洋人不該爲了這件事和慈禧把關係鬧僵,畢竟換任何人做皇帝,說了算的仍然是慈禧,就算不換,光緒也只不過是個傀儡,其實差別並不大。

再說光緒支持變法,這樣一來,大清很有可能走上富強的道路,其實對西方列強是不利的。

可沒想到,洋人在這件事上還挺堅決,對光緒表示了支持。其實洋人之所以支持光緒,反對慈禧廢黜,是有原因的。

雖然慈禧聽話,但在洋人眼裏,慈禧是保守派的代表。洋人並非只是爲了一個聽話的統治者,還希望大清可以與時俱進,可以通過改革,開放市場,甚至比當年的洋務運動更深入。這樣一來,大清和西方的聯繫會更加緊密,也更可以維護自己在大清的權益不受侵犯。

而洋人認爲光緒可以辦到,畢竟光緒能夠進行改革,就說明此人不是一味地守舊,這對洋人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

畢竟通過近半個世紀的入侵,西方列強也早已看透了大清,雖然腐朽不堪,但真的想徹底瓜分或吞併,是不可能的。那麼只能希望保持一個龐大的穩定的市場。

況且光緒被廢后,再立的新帝是個什麼樣的人,洋人一概不知,此人對洋人在華的利益能否保證也是具有一定未知數的。

內外壓力下,慈禧放棄了廢帝計劃。但也因爲這件事,使得慈禧對洋人的態度有了大的轉變。在守舊派的躥騰下,慈禧決定利用義和團打擊洋人的囂張氣焰,結果引發了庚子國難,八國聯軍進北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