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中藥的“隱名”,就是利用雙關、借代、析字、藏字或詩詞等手法,將中藥名顯示在言語之外,須經分析解釋才能明白。這種隱名,實際上是一種祕密傳遞中藥信息的方法,其意思表達構思奇特,用詞精巧,隱晦曲折。中藥“隱名”的意義各有不同:

一,藥名作詩,隱於其中。

自古以來“醫儒不分家”,一些儒家學子也略通岐黃之道;而懸壺濟世的郎中,也會附庸風雅的賦詞作詩,他們常常以奇特的構思,將中藥名做詩排律隱藏其中,別有一番情趣。

如明代詩人李詡在《戒庵老人漫筆》中有一首隱名詩:“十謁朱門九不開,滿頭風霜卻回來。歸家懶睹妻兒面,撥盡寒爐一夜灰。”每句隱喻一味中藥名。第一句說門久叩不開,意即經常上閂,諧音作“常山”;第二句說身披霜雪,諧音作“砒霜”;第三句說其人不見妻與子,郎要單身獨處,諧音作“狼毒”;第四句說爐中火盡,即火焰消失,諧音作“火硝”。

另據傳,明代名醫李在躬有一次給縣官看病,診脈後開了一個處方。縣官接過看,上面寫的是一首《山居即事》詩:“三徑慵鋤蕪遍穢,數枝榴花自鮮妍。露滋時滴巖中乳,雨行長流澗底泉。閒草文詞成小帙,靜披經傳見名賢。渴呼童子煮新茗,倦倚熏籠灼篆煙。朱爲多研常訝減,窗因懶補半嫌穿。欲醫衰病求方少,未就殘詩得向連。爲愛沃醪千頃碧,頻頻搔首問遙天。”詩意是寫某人隱居於山中的清閒淡泊的生活及所見山中景物。

縣官閱後不解地問:“此詩何解?請指教!”李在躬笑道:“這是一首藥名詩,每句隱一藥名,爲生地、紅花、石膏、澤瀉、藁本、使君子、兒茶、安息香、砂仁、破故紙、沒藥、續斷、空青、連翹,共計14味中藥,組成一方,便可治大人之病。”遂在每詩後填一味中藥名及用量。縣官細讀後撫掌叫妙,囑人去照方買藥。

二,市語暗號,欺侮生人。

明代白話小說《生綃剪》一漁翁著的第九回“勢利先生三落巧,樸誠箱保倍酬恩”中,就描寫勢利庸醫申玉峯,自稱“京傳御醫世家”,撰寫申氏異注《本草》,其中就有許多隱名,故弄玄虛,如書中的“戀綈袍(陳皮)、苦相思(黃連)、洗腸居士(大黃)、川破腹(澤瀉)、覓封侯(遠志)、兵變黃袍(牡丹皮)、藥百喈(甘草)、醉淵明(甘菊)、草曾子(人蔘),如此之類。不過是市語暗號,欺侮生人。”庸醫申玉峯被患者家屬伺機報復,落得個腿瘸毀容的下場。

近代,醫藥間的不正當競爭,對中藥處方也使用隱名。坐堂醫所開具的藥方,只能本藥店的員工認識,到別的藥店根本抓不齊藥,以此攬住病家,攫取更多利潤。這一陋習,在現有私人診所中尚未絕跡。                                                    

201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就發出通知,規範中藥處方管理,中醫處方書寫應清晰、完整,名稱應當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準確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沒有規定的,應當按照本省(區、市)或本單位中藥飲片處方用名與調劑給付的規定書寫。這就是說,不允許使用隱名或不規範的名稱開具中藥處方。

三,名稱不雅,隱去真名。

有些中藥爲人與動物的遺矢,如人尿自然沉積的固體物、蝙蝠、野兔、號寒鳥、蠶、麻雀等動物的糞便,都是中藥。如直接標明這些真名,會引起患者的聯想而難以入口,但這些藥材經從古至今的臨牀驗證,對某些疾病確有很好的療效,故隱去真名,起名爲人中白、夜明砂、望月砂、五靈脂、蠶砂、白丁香等較隱晦的雅稱。

四,運用別名,巧開處方。據傳舊時天津有一位名叫陳方舟的醫生,給一位富商看病,開了個藥方,要他連服三劑以後再來複診。商人服完三劑以後,覺得病症仍然沒有好轉,於是另請名醫施今墨先生爲他治病。施老先生診脈以後,又看了看陳方舟醫生開的藥方,只見藥方上寫着:“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四味,於是告訴富商可以仍按此方連續服用。但是,富商連說不行,硬要施老另開處方。施今墨髮現眼下無法說服富商,只好揮毫寫下這樣一張藥方“鬼益、楊槍、松腴、國老”。商人如獲珍寶般地走了。

富商按施今墨的囑咐,連服了二十劑以後,病果然好了。於是,攜厚禮向施老致謝,施老卻要他去感謝陳方舟醫生。富商不解,施老告訴富商,他所開的處方,實際上就是陳方舟醫生開的處方,只是換了一個說法並增加較多的劑數而已。施老處方上的“鬼益”就是“人蔘”,“楊槍”就是“白朮”,“松腴”就是“茯苓”,“國老”就是“甘草”。這四味就是有名的“四君子湯”,是用來補氣的,商人一聽恍然大悟。

施老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能夠掌握患者的心理,通過變換藥名,使他能夠好好地配合醫生的藥物治療。

本文由我刊徵稿發表,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能代表本刊觀點。商業轉載請與我刊聯繫授權事宜。授權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tcmrun,本微信平臺長期徵稿,徵稿郵箱[email protected],稿酬豐厚,歡迎大家踊躍投稿。

繼續給大家推薦《思考中藥:純中醫思維下的方藥入門課》,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思考中藥:純中醫思維下的方藥入門課(方藥之道)》對中藥的講解很通俗,靈活運用比類取象的方法,引人深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