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也是《护士条例》施行10周年。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关心关爱护士,敬老爱老助老”。说起护士,很多人会想到年轻漂亮的“美小护”。但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会诊中心,75岁的护士袁晓凤依然站在护士台前工作。她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里与患者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练就了一身专业技能,发明的康复装置曾获外国专家赞赏。

护士节的主题,把关心关爱护士和敬老爱老助老放在一起,这种安排似有所指,也颇具深意。“美小护”年轻,有热情,在护理岗位上默默奉献,值得颂扬。但在护士职业生涯当中,转行者少之又少,护士也会慢慢变老,这位奶奶级护士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不再年轻的护士,既是患者的健康守护者,更是年轻护士的好老师、好前辈。因此,关心护士要有更宽泛的视野,既要看到活跃在一线的年轻护士,更应该将眼光投向那些被岁月染白头发的年老护士。这些护士因为年龄较大,或许已不再适合值夜班,不再走向前台,但绝大多数仍然坚守在护理岗位。多年的付出,使这些护士更有资格赢得社会的尊重,赢得后辈的敬爱。在护士节强调敬老爱老助老,就是在向护理领域的前辈致敬。

宽泛的视野,还需要涵盖不同性别的护士。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男性护士的培养力度,男护士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手术室、急诊科等科室,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劳动量一般比女护士要大,但受传统观念影响,他们更容易遭遇异样眼光,承受更大的压力。因此,对护士的关心不能忘了他们。

关心护士,更要有时间跨度,把对护士节的关注,扩大到平时。在谈论医务人员工作量大、人手少、待遇差时,我们已习惯于谈论医生,但要看到一些科室如儿科、急诊科的护士同样如此。护士的待遇比医生低,职业前景也不如医生,很多护士到退休也只有较低的职称。护士既需要在护士节前后得到社会的关爱和祝福,更渴望平时也能得到理解与关注。

文/时本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