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今年也是《護士條例》施行10週年。今年,我國護士節的主題是“關心關愛護士,敬老愛老助老”。說起護士,很多人會想到年輕漂亮的“美小護”。但在北京同仁醫院眼科會診中心,75歲的護士袁曉鳳依然站在護士臺前工作。她在幾十年的職業生涯裏與患者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練就了一身專業技能,發明的康復裝置曾獲外國專家讚賞。

護士節的主題,把關心關愛護士和敬老愛老助老放在一起,這種安排似有所指,也頗具深意。“美小護”年輕,有熱情,在護理崗位上默默奉獻,值得頌揚。但在護士職業生涯當中,轉行者少之又少,護士也會慢慢變老,這位奶奶級護士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不再年輕的護士,既是患者的健康守護者,更是年輕護士的好老師、好前輩。因此,關心護士要有更寬泛的視野,既要看到活躍在一線的年輕護士,更應該將眼光投向那些被歲月染白頭髮的年老護士。這些護士因爲年齡較大,或許已不再適合值夜班,不再走向前臺,但絕大多數仍然堅守在護理崗位。多年的付出,使這些護士更有資格贏得社會的尊重,贏得後輩的敬愛。在護士節強調敬老愛老助老,就是在向護理領域的前輩致敬。

寬泛的視野,還需要涵蓋不同性別的護士。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男性護士的培養力度,男護士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在手術室、急診科等科室,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的勞動量一般比女護士要大,但受傳統觀念影響,他們更容易遭遇異樣眼光,承受更大的壓力。因此,對護士的關心不能忘了他們。

關心護士,更要有時間跨度,把對護士節的關注,擴大到平時。在談論醫務人員工作量大、人手少、待遇差時,我們已習慣於談論醫生,但要看到一些科室如兒科、急診科的護士同樣如此。護士的待遇比醫生低,職業前景也不如醫生,很多護士到退休也只有較低的職稱。護士既需要在護士節前後得到社會的關愛和祝福,更渴望平時也能得到理解與關注。

文/時本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爲《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