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音乐的储存和再分发,现在我们的第一想法就是互联网音乐共享,再向前追溯,CD、卡式磁带纷纷登场,间或有MD、模拟激光唱片等介质,而再向前,唱片,蜡桶,密纹等一系列已经进入博物馆的介质出现在视野里……人有两只耳朵,而刚刚发明使用各种介质的留声机之时,声音却只能记录一个简单的振动,如何才能还原出让两只耳朵都满意的声音呢?

说到底,想要记录两只耳朵的声音,就需要比记录单声道大上一倍的空间,同时还要做到同时播放。唱片时代,不管是爱迪生的蜡桶还是最终获得广泛利用的黑胶唱片,在设计之初都仅能记录一个轨道的外部振动情况。曾经短暂地出现过用两只唱片来录制两个声道的机械,不过因为过于复杂最终没有获得广泛应用。

真正的双声道唱片(或者说立体声唱片)要说20世纪50年代,由RCA(美国无线电公司)推动的立体声唱片才真正地进入人们视线。在一张立体声黑胶上,录制时所形成的凹槽为“V”字形,其左右两边分别记载了左声道和右声道的振动情况。相比于单声道黑胶沟槽来讲,唱机的唱头通过反应V形沟槽两端的振动叠加(而不是沟槽底部的振动),再通过电磁的方式来形成双声道的声音。基于相同的道理,单声道唱片可以在立体声唱机上播放,而反之则很困难。

到了磁带的时代,事情变得简单起来。磁头可以以很窄的宽度在磁带上留下以剩磁方向作为记号的数据,因此只要将磁头的物理尺寸减小,使得更小的尺寸内能够容纳两个轨道的宽度,同时记载两个轨道的音频信号即可做到立体声的效果。改变磁头的宽度,同样宽度的一盘磁带上就能够存下更多的信息,比如一些数据存储磁带机上的8个磁头就可以同时读写一盘磁带上的8条轨道。

我们用来记录音频的录音磁带上,窄窄的一条上面就记录了4个轨道——A面双声道两个、B面双声道两个。而更多轨道的录音磁带则被用于专业录音等领域。我们现在在数字化音频编辑中所使用的“轨道”一次即来源于此。音频的振动由麦克风转化为电信号,然后又由磁头转化为磁场的变化,并写入了磁带。这全过程都是模拟的,可以说和黑胶唱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尔后,CD来了。CD(准确的说是CD-DA)对于音频分发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从模拟方式记录音频转化成了数字的方式。音频先被采样,然后编码,并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在CD中。在这样的情况下,记录两个音轨不再是大问题:只需要分别地采样,并记录两个数据流即可。CD上所采用的存储格式是PCM(脉冲编码调制),而记录在碟片上的最小数据单元是帧,它包括24字节的音频数据(2字节数据、6次采样、双通道)、8字节CIRC纠错数据和一字节额外信息。这样的一帧数据大约是1/75秒的音频数据。

现在,CD也渐渐难以与在线互联网音频服务匹敌。而在在线服务和本地音乐中,各种储存音频信息的文件格式大显身手。存储两个声道对于它们来说更是小事一桩,当我们都在追求更加无损、更加优质的存储时,别忘了当年只是为了听到两个声道的声音,才能推动音频存储技术的进步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