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州糉子是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具有配料講究、製作精細等特色。海南糉子與北方的糉子不同,它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約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鹹蛋黃、叉燒肉、臘肉、紅燒雞翅等,熱糉剝開,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後有肉、蛋的濃香。


  糉子古稱 " 角黍 ",傳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互相送糉子以紀念這一天。由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糉子形成了南北風味,所以糉子的種類也比較多。下面就請隨我們一起,端午尋蹤 " 舌尖上的糉香 "。

  北京派

  北方糉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糉子個頭較大,爲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糉。在農村中,仍然習慣喫大黃米糉。粘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北京糉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爲餡。

  廣東派

  南方糉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糉子與北京糉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緻,正面方形,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冬葉包裹着糯米、綠豆、鹹蛋黃、冬菇、花生、五花肉及蓮子,是傳統裹蒸糉做法,豐富的材料充盈了口感的滿足。

  四川派

  四川人嗜辣,所以糉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糉,因製作講究,工藝複雜,其口味當然獨特,故成爲四川千古流傳的名點小喫之一。其製法是先把糯米、紅豆浸泡 5 至 6 小時,將水倒出,放入椒粉、川鹽、味精和少許臘肉,用糉子葉包成約 60 克一個的四角糉。煮熟後食之,香辣適口,風味獨特。

  蘇州派

  蘇州糉子是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具有配料講究、製作精細等特色。如豬油夾沙糉子,選用上等紅小豆,煮熟後去皮濾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適量的油脂製成餡,裹紮時餡裏還夾有一塊肥肉,煮熟後晶亮甜美,油潤清香。

  嘉興派

  浙江嘉興糉子歷史悠久聞名華夏,嘉興糉子爲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糉等品種。嘉興糉子當推 " 五芳齋 " 爲最,素有 " 江南糉子大王 " 之稱。它的糉子從選料、製作到烹煮都有獨到之處。米要上等白糯米,肉從豬後腿精選,糉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鮮美,肥而不膩。許多海內外朋友皆因品嚐過嘉興糉子後,方知浙江嘉興的地名。

  海南派

  海南糉子與北方的糉子不同,它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約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鹹蛋黃、叉燒肉、臘肉、紅燒雞翅等,熱糉剝開,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後有肉、蛋的濃香。香濃淡兼有,味葷素俱備,令食者胃口大開。

  山東派

  在諸多品種的糉子裏,輩份最大,資格最老的,當首推山東黃米糉子。選用黃粘米包裹的糉子粘糯,夾以紅棗,製品風味獨特,食用時,可根據食客習慣,佐以白糖,增加甜味。

  汨羅派

  湖南汨羅傳說是糉子發源地,汩羅糉子歷來以品種多、製作精巧而着稱於世。國際龍舟節期間共推出傳統和新開發的糉子數十種,並採用外形精美的真空塑料包裝和罐頭包裝,無菌衛生,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閩南派

  廈門、泉州的燒肉糉、鹼糉皆馳名海內外。燒肉糉精工巧作,糯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三層塊頭,先滷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滷肉湯、白糖等,喫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蔔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不膩。閩南話 " 熱 " 與 " 燒 " 同含義,所謂 " 燒肉糉 ",就是要趁熱而食的糉子,熱食則更有風味。

  臺灣派

  帶有濃厚的閩南風味,品種甚多,有白米糉、綠豆糉、叉燒糉、八寶糉、燒肉糉。燒肉糉最爲流行,它的 " 內容 " 豐富多彩,包括有豬肉、乾貝、芋頭、蛤幹、鴨蛋等,成了終年可見的傳統小喫。新竹的 " 成家肉糉 "、彰化的 " 肉糉 " 和臺南的 " 再發號肉糉 " 都很有名氣。八寶糉也是代表品種,它選料多樣,將豬腿肉、肥膘、栗子 ( 或花生仁 ) 、蘿蔔乾、魷魚分別切成丁,鍋燒熱,先下洋蔥末,再加上以上配料及酒、醬油、麻油炒勻,與糯米拌勻後,裹紮蒸熟,香味濃郁。着名歌星鄧麗君以一首臺語 " 燒肉糉 " 的歌曲而大受歡迎,由此可見臺灣糉子在臺灣飲食文化的地位。

  西安派

  蜂蜜涼糉子始於唐代,是由唐韋巨源宴請中宗皇帝的 " 燒尾宴 " 上的 " 賜緋含香糉 " 演化而來的,註釋是 " 蜜淋 ",意思是給糉子淋上蜂蜜。在涼糉子上淋上蜂蜜,是一種理想的夏令食品。具有涼甜芳香、沁人肺腑的特點。主要原料是糯米、蜂蜜。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述當時唐長安城裏 " 庾家糉子,白瑩如玉 "。唐元稹詩云:" 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這些都充分說明,遠在一千多年前的古長安,上自宮廷,下至市肆民間,以糯米加蜂蜜製成的糉子,已成爲膾炙人口的風味佳點。隨着時間的推移,它逐漸演變爲今天的蜂蜜涼糉子。所以西安的蜂蜜涼糉子,歷史最悠久當之無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