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所以能由一个部族首领逐渐做大做强,最终建起了庞大的辽帝国,除了身边有一帮能干的文武百官外,还得益于“贤内助”述律平的帮助,而述律平也凭借着襄助之功,获得跟太祖平起平坐的地位。述律平足智多谋、心狠手辣,对待政敌果于杀戮,但在跟汉臣赵思温的较量中却败下阵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切,还要从太祖驾崩后的政局变动说起。

述律后足智多谋、异常强势,跟耶律阿保机平起平坐

太祖驾崩后,皇位本应由太子耶律倍继承,但述律后却站出来横加阻拦。原来,耶律倍虽然是草原上长大的孩子,但对汉文化出奇的痴迷,不仅擅长吟诗作画(“工辽、汉文章...善画本国人物。”见《辽史·卷七十二·宗室传》),而且还主张在契丹实行全盘汉化政策,以儒家思想治国。这样一来,便跟主张遵守传统、维护祖制的述律平之间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所以,耶律倍尽管是述律后的亲儿子,但后者却并不想让他继位,反而属意于老二耶律德光,而耶律德光正是述律后“草原本位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不仅如此,耶律德光作为马背上的王子,经常跟随父母出征四方,立下赫赫战功,在军队中的威望非常高(“军国之务,多所取决...东西万里,所向皆有功。”见《辽史·卷三·本纪第三》)。选择耶律德光做接班人,在述律后看来简直是再好不过。

阿保机因为有述律后的辅佐,才能做大做强

可契丹虽然不像中原那般死板,但对于更换皇储一事也是颇为重视。所以述律后为求得“程序正义”,便提前跟文武百官通气,要求他们一定要拥立耶律德光为帝。百官一来畏惧述律后的残忍,二来素知耶律德光极有威望,如果不从恐将身家难保,所以大多只能遵从。

所以等到耶律倍赶回上京后,述律后很快便安排百官演了一出戏,将大臣全部召集到宫帐内,然后故作迟疑之状对他们讲:“我两个儿子都适合做皇帝,但我又不知道如何取舍,不如请大家帮忙,你们认为谁适合做皇帝,便去牵执他的鞍辔吧。”百官听完心领神会,争先恐后地去牵执耶律德光的鞍辔。耶律倍见状只能吃“哑巴亏”,眼睁睁地看着位子被弟弟夺走。

在母后的帮助下,耶律德光夺了兄长的皇位

述律后虽然靠着阴谋诡计把次子扶上皇位,但心里很清楚拥护耶律倍、反对自己的人还很多,只有用非常手段将他们铲除,自己才能安心。所以在为太祖守丧期间,述律后便将可疑的重臣们召集在一起,然后问他们是否想念先帝,如果想念先帝,就应该为他殉葬,在地下继续服侍他。契丹百官都比较实诚,看到皇后这般讲,或主动或被逼,就真的为太祖殉葬,人数竟多达百余人。

述律后诡计得逞,接下来便想如法炮制,逼迫汉官首领赵思温也去殉葬。可赵思温虽然是个武将,但自幼在中原成长,心智要远远超过那般契丹同僚。所以接到皇后的话茬后,便马上反唇相讥,说:“微臣深荷先帝厚恩,的确应该到地下去追随他,不过要以亲近而论,没有谁能超过皇后的,皇后如果肯先走一步,微臣一定紧随其后。”

述律后想让赵思温殉葬,结果被对方将了一军

述律后被将了一军,顿时语塞,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半晌没说话,最后抽出腰刀砍下右手,然后放进太祖的棺内。办完这件事后,述律后为自己开脱:“我并非不想到地下去追随先帝,只因国家多难、新君年幼,我是不敢推卸责任前往啊。”说完后,便下令停止杀戮,而赵思温也因此幸免于难。

述律后断腕一事载于《辽史》中,不过著史者本着“为尊者讳”的态度,称她原本打算为太祖殉葬,但架不住群臣的苦谏,才砍掉自己的右手(“太祖崩,后称制,摄军国事。及葬,欲以身殉,亲戚百官力谏,因断右腕纳于柩。”见《辽史·卷七十一·列传第一》)。当然对于这样的说法,估计没多人会真的相信。

述律后被孙子幽禁在祖州而死

耶律德光继位后,尊述律后为太后,在国政方面对她言听计从,所以此时的辽国依然是述律太后在当家。耶律德光死后,侄儿耶律阮(耶律倍之子)继位,述律太后再次站出来阻拦,并准备扶立幼子耶律李胡当皇帝,不过这一次她成了失败者。述律太后失败后被幽禁在祖州,于庆历三年(953年)薨逝,就此结束自己传奇的一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