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抗震精神激勵未來

10年回首,張培鵬發現,當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向地震災區馳援挺進時,那一刻迸發的強大能量,其實也構成了他人生的“震中”,餘波穿越時光,始終迴盪心間。

瓦礫堆下搜尋倖存者

時間回到10年前的5月12日。

那個初夏午後,四川汶川發生了8.0級大地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地震。

當天晚飯時分,剛入伍5個月的武警陝西總隊漢中支隊機動中隊戰士張培鵬,聽到一陣陣緊急集合的哨聲。

在通報了災情之後,張培鵬被抽調進入臨時成立的第一梯隊,“只給10分鐘的準備時間。”張培鵬和其他官兵迅速上樓,打好揹包,整理好個人物品,集結、上車、出發。

“我們坐在卡車上,分成兩排,背靠車幫坐着,車廂外面是篷布。”張培鵬昨向三秦都市報記者回憶道,“戰士們相互依偎着,沒人說話,也沒人睡覺,隨時準備投入到抗震搶險中。”

5月13日凌晨3點,張培鵬一行抵達寧強縣青木川鎮。這座地處陝西西南角的小鎮,在大地震中遭受重創。

“我印象最深的是天氣很熱,人們卻穿得很多,有人穿的是棉服,他們已經把家裏能夠拿的都帶走。他們不是痛哭流涕,而是一句話不說,比較麻木,低着頭往前走。”張培鵬被安排在一處由彩條布搭建的露天安置點,他的第一個任務是拆除危房,在坍塌的瓦礫堆裏搜尋倖存者,同時搬運房內的物資財產。

青木川是古鎮,房屋大多是年久的土坯房,牆體約兩層樓高。通往外界的公路都被摧毀了,大型機械進不來,拆除危房全部靠手工完成,“一些沒有被損壞的瓦片,還得保留下來,以方便災後重建。”

“不讓借來的餘生虛度”

餘震不斷髮生,危房如果不盡快拆除,很可能隨時坍塌,造成更大傷害。

“在確認瓦礫堆下沒有人之後,用繩子將牆體拉倒。”危險的事發生了,正在張培鵬緊張搜尋倖存者時,離他不遠處的戰友衝他大喊一句,“牆倒了,牆倒了!”

張培鵬當時愣了一下,抬頭一看,牆體已經開始傾斜,“我奮力往遠處跑,剛跑幾步,聽見身後轟隆一聲,我被一股強大的衝擊波往前推,腳下完全失去了重心,一個踉蹌,摔倒在地,身後是滾滾灰塵,什麼都看不清。”

到此時,張培鵬方纔深刻地意識到,這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而是非常可怕的大災難,“救援越深入,這種感覺越強烈。”

他更清楚地知道,作爲一名武警戰士,唯有穿越這重重險阻,才能將生的希望帶給絕境中的百姓。

離開青木川后,戰友們都跟張培鵬開玩笑,“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每每此時,張培鵬都會沉默,“不讓借來的餘生虛度。”他說,10年來,他從一名普通戰士,到中級士官,再到專業崗位士官,時刻被這種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激勵着。他覺得,“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纔是對過往的最好紀念!”

本報記者宋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