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月1日那天,新闻联播值班编辑黄一中手写的一张节目串联单正式通过电波传送给全中国,这三条新闻是新闻联播“大型连载节目”的开端。

高晓松在《晓年鉴》里也提到,那时大家每天都在看电视,就是因为那一年开始有了《新闻联播》。

这个比中央电视台早诞生三个半月的新闻节目,凭借着它独特的魅力与地位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

《新闻联播》的战场:既有激烈的“标王”争夺,也为收视率的担忧

四十多年来,哪怕是你最亲近的人都可能曾缺席过你的生活,但《新闻联播》却数十年如一日地“陪伴”在你身边。

它有着套路式的新闻报道,万年不变的标准化主播,从未迟到的准时播出,这样的严肃呆板好像不太招人喜欢,但其实它的骨子里从来不失“变通”的作风。

1

十多年无广告,1994年“标王”诞生

1994年11月,央视广告中心主任谭希松操办了第一届“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竞标会”。《新闻联播》前后的若干分钟就是万商瞩目的“黄金时段”。

竞标的结果是,山东“孔府宴酒”以3079万元的高价中标,便由此诞生了人们熟知的“标王”这一新名词。

《新闻联播》的战场:既有激烈的“标王”争夺,也为收视率的担忧

央视广告招标历年单项标王(1995~2011)

其实,电视媒体商业化运营的开启最初并不是央视这个“大哥大”所为。作为国家级媒体的央视一直以来也都是行事谨慎,直到1979年,上海电视台首开“播出广告创收”的先河后,央视才逐渐发掘了新的收入源头。

彼时央视许多节目里也都有广告,《新闻联播》不插播广告,只在随后播出的《天气预报》里有一条5秒钟的广告。

1993年,两家企业同时点明要《天气预报》之前的5秒钟广告,央视像是发现了商机,随即就又追加了一条5秒钟广告。

《新闻联播》的战场:既有激烈的“标王”争夺,也为收视率的担忧

1994年1月,这个黄金时段的争夺愈发激烈。于是,时任央视台长的杨伟光拍板,在《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一举增加30秒的广告。同年4月,这个时段的广告又增加到60秒,仍然供不应求。

这就不难解释第一届“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竞标会”上,为何竞标如此激烈了。

《新闻联播》的战场:既有激烈的“标王”争夺,也为收视率的担忧

2007年央视黄金时段招标总额突破80亿元,而如今的《新闻联播》前后数分钟的广告收入,占据了CCTV共计16个频道全部广告收入的大部分。

有人因此评价说,某种意义上,杨伟光让《新闻联播》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印钞机。而这正是《新闻联播》在新闻媒体市场化变革的趋势下变通的成果。

2

17年未曾出现新面孔,大胆换颜引关注

“《新闻联播》终于换主持人了!”,2006年6月5日《新闻联播》“换脸风波”,迎来网民热评如潮。

30年来致力于播出国内外热点的《新闻联播》,一时间自己却成了新闻焦点。

《新闻联播》的战场:既有激烈的“标王”争夺,也为收视率的担忧

《新闻联播》历经初创时的尝试和改造,到上世纪80年代,从编排形式到播音风格,甚至到播音员,都逐渐固定。

象征着国家形象的严肃风格不可能轻易做出改变,据说主持人罗京想改一个发型,费尽口舌都没能得到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批准。

雷打不动每日播出的《新闻联播》,就算是一年换一次主播,观众怕都会看腻。连网友也忍不住调侃:风里雨里,罗京等你。

《新闻联播》的战场:既有激烈的“标王”争夺,也为收视率的担忧

而此次,30出头的康辉和28岁的李梓萌加盟《新闻联播》。17年来《新闻联播》首次将新面孔——“康李配”作为自己“求变”的门面,仿佛在向观众们宣告:我并不是你们眼里的“机器人”。

当所有人都在担心此次人员的更换是否对收视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新人能否挑起播报的大梁时,“康李配”播报的高收视率证明了《新闻联播》此次转变的成功。

《新闻联播》的战场:既有激烈的“标王”争夺,也为收视率的担忧

就连外媒也在品评两位新主持人时说:现在,中国政府有关当下时事的官方立场由两位面带微笑的年轻人传达出来,与以前几位主持人满脸端庄、不苟言笑的播音风格相比,他们的确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3

你以为在整理稿件,其实是在“整理”时间

每当新闻联播结束时,伴随着熟悉的结尾配音的画面一直以来都是两位主持人默默地整理稿件,你绝对想不到,这样有趣又略带亲切的整理稿件,实际上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你只看到了荧屏前的百无一失,却没看到精确的背后是《新闻联播》节目设置上的巧妙变通。

《新闻联播》的战场:既有激烈的“标王”争夺,也为收视率的担忧

电视新闻的播出窗口是一个固定时长,为了不影响到下一个节目的播出时间,《新闻联播》的时长必须得到精确控制。

但新闻播报节目不同于其它各类节目,主播们多一句少一句都会影响节目的实际时长,有时还会临时增加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这便让时长的控制更加难以拿捏。

为了保证节目在准确的时间点结束(精确到秒),往往会采用拉滚字幕或其它方式调节时长,一般在15秒到30秒之间的长度,这种依靠片尾控制时间在业内称为"松紧带"。

《新闻联播》的战场:既有激烈的“标王”争夺,也为收视率的担忧

《新闻联播》的“松紧带”正是通过主播“整理稿件”来实现的,这段整理稿件的时间完美地填补了预留的15到30秒的空隙,同时也能够让播报员所造成的时间差得以调整。

通过播放性质、时间把控、时间调整、团队配合完成整个节目播放过程,“一松一紧”,完美地掌控了时间。

比较典型的一次是,在2017年3月27号晚上的新闻联播中,在最后两分钟时,男主播刚强念完最后一条口播后,距离新闻联播结束竟然还有一分钟。

《新闻联播》的战场:既有激烈的“标王”争夺,也为收视率的担忧

于是在播放完片尾时,两位新闻主播很镇定地在台上整理了近半分钟的新闻稿件,这被称为史上最难整理的稿件……

这真是一场毫无PS的表演,就连央视主播也逃不过那句“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2014年第一期的《新闻联播》在节目的最后播放了一段全国各地新年日出景象的风光片,主播康辉的画外音适时响起:“朋友们都在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就是爱你一世,那就让新闻联播和您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吧!”

标榜严肃的新闻联播竟然也玩起了浪漫,一时间“又萌又接地气”成为了《新闻联播》新的代名词。

但我们却喜欢这样的《新闻联播》,并期待它不断与时俱进,期待看到它更多的微小改变,期待它保持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