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史海钩沉|| 盘点连云港历史上发生的地震

历史上,连云港境内发生的地震纪录较为详备,据分析,市境历史地震活动的特征是:地震震级不大,频度不高,很少发生破坏性地震。

据地方志及文献记载,自西汉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至民国37年(1948年),连云港境内发生有感地震24次。自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至1990年有纪录的地震234次。其中5级1次,大于4级的3次,大于3级的16次。其中东海县(含海州)7次,赣榆县7次,灌云县2次。

连云港有史书记载的第一次大地震造成了“秦东门”崩塌

秦始皇五次东巡,三次途经海州。《史记》中记载:始皇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这座气势庄严、象征着国门标志的纪念性建筑——秦东门到底立在了什么地方?这是一个让许多专家、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说是在苏马湾,有的说是在锦屏山顶,有的说是在朐山头。

很有意思的是,这座秦东门竟然在连云港有史书记载的第一次大地震中断裂、坍塌,并且成为一座著名“东海庙碑”的碑身和碑座。据明《隆庆海州志》,清《康熙海州志》《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这次大地震发生在汉恒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突出的特征是“朐山崩”。孔望山是朐山的一个支脉,因此位于孔望山下的东海王庙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东海王庙是为了祭奠汉明帝的哥哥刘强而修建。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雕刻于永平元年(58),完成时间于永平四年(61)四月。

东海王庙就建在孔望山西南面。佛教摩崖造像就是它的后壁,位于山下的石蟾蜍是它门前的一个雕塑。东海王庙占地面积很大,在这场大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当时的东海相任恭曾经修理“植石庙”。《金石录》中也载有“永寿元年春正月,有汉东海相恒君”“修饰祠宇事”。

任恭修缮东海王庙的事情,17年后,也就是东汉熹平元年(172年)被后人刻在了一块巨碑上面,这块碑就是著名的“东海庙碑”。碑位于孔望山南端,碑的内容记载了东海相桓君修缮东海王庙的缘起、经过及“尊灵祗、敬鬼神”的宗旨。碑背刻有17字:“阙者,秦始皇所立,为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

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秦始皇所立的“秦东门”就在孔望山的山顶。由于大地震造成“朐山崩”,立石从高处断裂滚下山坡。当时的人们就地取材,把这块断裂的巨石改刻成了“东海庙碑”,并且在碑的背面如实记载了这块碑材的来历。很可惜的是,“东海庙碑”在宋金交战时期被毁,也许是被交战双方凿碎后搬走,当作了战斗中的壁垒。幸运的是碑刻的拓片遗存了下来,充分显示出鲜明的汉代隶书风格。

“秦东门”“东海庙碑”今天已不复存在,但是,“东海庙碑”的碑座还留存在孔望山下,它就是距离孔望山石象不到20米的“馒头石”。如果你有兴趣爬上这个硕大无朋的“馒头石”,就会看到当时立碑时留下的槽印。碑座都是如此巨大,可以想见,当年的“东海庙碑”的规模,也可以想见当年“秦东门”的气势恢宏。

1668年发生的大地震距今340年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临近连云港的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连云港地区也受到了严重的灾害,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这次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此震是典型的板块内部大地震,造成死亡人口约20万。据史书记载,以莒县、临沂县和郯城县的地震灾害最重。莒县的灾情是“官民房屋、寺庙、牌坊、城垣俱倒,周围百余里无一存屋”。郯城的灾情是“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临沂的灾情是“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一时尽毁,人无完宇”。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对这场大地震记载的内容比较多。总纂《康熙赣榆县志》的倪长犀在《地震记》中描述了地震的具体情形。这场空前的大地震是有预兆的:先是苦雨几乎一个月,然后赣榆县城的南面河水暴涨,忽然又干涸。黄紫色的云朵在天空中从南到北横亘着。天空中不时有声音传来,好像是辘轳在响。到了戌时,也就是晚上7点到9点。也许此时人们刚刚上床,准备就寝。“有声自西南来如雷,地大震。州城屋宇多圯,赣榆城崩,官廨民居尽倾,惟文庙岿然独存。”此时,“震声、圻裂声、崩梁摧壁声、折树声、水声、风声,鸡犬鸣吠声,人号哭声,呼急救声,千百齐作发,远近如沸。”当时的赣榆县城外面突发大水,水从城南流过,汹涌澎湃。城中的井水突然暴涨,竟然像喷泉一样向上喷涌。土地陡然裂开,有的裂缝竟然有一丈多宽,不久又复合。有人用石头往裂缝中投下去,空洞得不知有多深。

最令人惊叹的是,海水因为这场地震倒退了三十里。这场大地震造成云台山区强烈抬升,海岛隆起。从此,云台山从海上的仙山,变成了与大陆紧紧相连。当然,主要还有黄河夺淮入海、泥沙运移共同作用等原因。就这样,云台山和大陆之间由原来的海洋变成了滩涂,为连云港未来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位于花果山下的海清寺阿育王塔就经历了这场大地震。这座兴建于宋代天圣元年(1023年)的宝塔,在这场8.5级大地震的洗礼中,至今不歪不斜,可见建筑质量是多么得过硬。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10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海清寺塔榜上有名。

来源:连云港史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