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輕,比較熟悉村裏情況,還是想再次擔任村裏的第一書記,爲羣衆多辦實事,我要看着村裏脫貧……”格桑扎西說。

作爲果洛藏族自治州政府辦公室下派到瑪沁縣優雲鄉德當村的“第一書記”,格桑扎西用了3年的時間,爲貧困村四處奔走。今年四月初他再次主動請纓,繼續留任德當村的“第一書記”。

年紀輕輕、小個子,大眼睛,皮膚黝黑,乍一看格桑扎西,還真像“當地人”。

瑪沁縣優雲鄉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海拔高,交通不便,生存條件惡劣。格桑扎西清楚地記得,最初到德當村任職時,牧民們將信將疑的目光。而僅僅過了幾個月,他已經和這裏的牧民羣衆打成了一片,誰家有人患病,誰家孩子在上大學,誰家有幾頭牛,他心裏都有一本明白賬。

“要讓羣衆相信,就得沉下心、沉下身,到羣衆中去。”駐村後,格桑扎西一有時間就到村幹部、老黨員和牧民家中走訪。“幾次走訪很難摸清一個家庭的收入情況,入戶走訪就像走親戚,越走才能越親。” 三個月的時間,格桑扎西就對村裏各家各戶情況如數家珍,全村245個牧戶開始認可他了。

和羣衆走得近了,彼此信任也就有了,村民反映情況、諮詢政策都來找格桑扎西。“扎西書記來了之後,我們村裏電網改了,文化中心修好了,該辦低保的都辦了,好事一件接着一件,大家都說這個書記牢靠。”德當村牧民布強說。

“作爲外來幹部,扎西書記把村裏的事當成了自己家的事,他對我們老百姓真好!”牧民爾金高興地說。之前,村裏的衛星電視信號不太好,村民們抱着試試看的想法把情況反映給了格桑扎西。格桑扎西把這件事情記在了心裏,爲此專門跑到州上聯繫,又利用春節回西寧的機會跑省廣電部門,終於把這件羣衆迫切希望解決的事情辦成了。“不久,扎西書記還給我們村送來30臺電視機、93臺收音機。”

過去三年,格桑扎西紮實工作,德當村的經濟發展初見成效,民生改善, “扎西書記來了以後,村裏真是大變樣,產業發展了,環境美化了,廣場熱鬧了,人心聚齊了,外村人都刮目相看了,這在過去簡直都不敢想!”牧民更羣樂呵呵地說。

牧民羣衆反映村裏“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問題,格桑扎西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對全村部分道路進行硬化,受到村民普遍稱讚。年初,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帶領村民開展衛生整治,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揮汗如雨。“村裏的環境改善了,羣衆的臉上也掛滿了笑容。”扎西說道。“有困難,找扎西書記!”已經成爲羣衆的共識。

8月18日,記者與格桑扎西一起來到貧困戶才洛的家中,一進家門,才洛就熱情地爲我們倒上了奶茶。

才洛家中有六口人,過去全靠他一人平時放牧、打零工補貼家用,生活拮据。“真的非常感謝國家的好政策,感謝扎西書記的關心。我現在是一名草管員,有了穩定的收入。現在國家對貧困村,貧困戶有很多扶貧項目,我會積極努力,爭取早日脫貧致富。”才洛感慨地說道。

才本是村裏二社的低保戶,家裏有4口人,他患風溼性關節炎,行動不便,靠政府的低保補助過日子。“他來我家已經三次了,每次過來都帶着米麪油,問家裏還有什麼困難……”才本說道。

村裏的很多孤寡老人,也被納入了低保戶。格桑扎西還給孤寡老人聯繫了認親幹部,老人們生活有了保障,日子有了盼頭。

“格桑扎西來了後,爲我們改善基礎設施,幫助化解矛盾糾紛,我們打心眼裏感謝他!”村委會會計更羣感激地說。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格桑扎西以“無縫服務”的方式參與牧戶的生產經營,並制定幫扶“明白卡”和致富“路線圖”。正如格桑扎西常說的那樣:“從入村第一天起,我就立下‘不脫貧、不離村’的決心!” 他將繼續和村民同喫同住,心貼心、面對面,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和汗水,扛起羣衆對美好明天的希望。

來源:青海日報

互爲客、互相幫

互客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