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看了电影《狗十三》。整个电影播放的过程,看得我压抑、沉闷。成长很惨烈,可那却是青春。

十三岁的李玩因为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亲为了更好地和李玩沟通,送给她一只狗。

相处中,李玩与温顺的狗产生了共鸣,给它取名“爱因斯坦”。而狗却被爷爷意外丢失,全家因此鸡犬不宁。

为了安抚李玩,继母用另一只同品种的小狗代替爱因斯坦,李玩一开始不认账,但最终在父亲的胁迫下选择了妥协。

后来,继母和弟弟的加入,李玩被逐渐疏远,也越来越沉默。当弟弟被狗咬伤之后,父亲将狗送走。

在一次次打击与残酷的现实面前,李玩不懂为什么不懂事的弟弟,爸爸依然宠爱着?明明做错事,但爸爸总是说他还小。为什么爸爸,为了事业总是对她言而无信?

久而久之,她知道自己无法逃脱这样的生活,于是,只能压抑着自己,逼着自己长大和变得懂事。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度以为,李玩会爆发。尤其是在,她父亲打她的那一刻。但她,却总是在压抑自己的情绪。

她努力学着“懂事”,懂得不能只顾着自己的感受,还要照顾爱着自己家人的感受。 她的成长,好像在那一刻真实的开始了。

我想起,伍绮诗的《无声告白》里的主人公莉迪亚。莉迪亚,她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为了让父母开心,她试着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她懂得掩饰自己的需求,懂得压抑自己的情绪,她知道只有这样做,才不会让爸妈失望,他们才会开心。直到有一天,她实在无法再忍受这样的痛苦,于是,人生造就了一个大写的“悲”字。

她选择了自杀。

太过懂事的人,终究让人心疼。李玩也好,莉迪亚也罢。他们都是一种现象下的缩影,真实存在的缩影。

有些爱,是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02

我曾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个话题:男朋友该不该去机场接出差晚归的女朋友?

女孩长期外地,每周五都会回来。因为工作关系,回来的飞机差不多都是凌晨。从机场到家可以打车,车费公司报销。男朋友由于工作性质,几乎不加班。但也从未接过自己。

而对于这个问题,提问的女孩觉得,到机场接机这件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男生的态度有没有表现出来担心或者在乎。如果男生主动提出接机,可能会因为心疼而拒绝,但是男生并没有此类举动。

那句“可能会因为心疼而拒绝“是她懂得的心疼,但另一个却无动于衷。

这个话题底下有个高赞的回答说:“接,是一种姿态。意味着有人等你,欢迎你,期待你。意味着你到家了,手里的行李被接过的时候,你就到家了,可以放松下来。”

你看,在感情里,其实女生是要懂得示弱的。示弱不是说自己不行,而是,我们相爱的时候,一起走在人生这条路上,我需要你的陪伴。

即使在外面,你已经强大到可以在风雨里淋雨前行。但他在身边的时候,要给他一个跟你一起撑伞的机会。你要说,这一刻,我需要你。

所以啊,在感情里,希望你能做一个小女生,需要被照顾的小女生。

03

小时候,父母总是跟我们说,你要懂事,这样才是一个好孩子。于是,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告诉自己,要做个懂事的人。

以为只要学会自愈,学会体谅,一个人也能承受那些突如其来的伤害。以为只要做个懂事的另一半,对方就能好好爱自己,护自己一世周全。

殊不知,后来的我们,有时候因为太懂事,过于迁就,在感情里,一次又一次的受伤。

其实,懂事的人,就像是个心里哭外表乐的喜剧演员,可以逗乐所有人,却偏偏只能自己承受不快乐;懂事的人,容易敏感,小心翼翼处理着任何一段感情;懂事的人,一旦不配合就会被说没良心,独立、坚强又孤单。

懂事的人,往往委屈的只有自己。

伍绮诗在书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不管是在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里,我们都要做那个真实的自己。任何一种爱,都不是一味的索取和付出。懂你的,理解你的才是最重要的。

愿有人心疼你的懂事,包容你的任性;愿你委屈有人疼,余生有人爱。

END

本文为洪大甜原创文章,图片源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