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看了電影《狗十三》。整個電影播放的過程,看得我壓抑、沉悶。成長很慘烈,可那卻是青春。

十三歲的李玩因爲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父親爲了更好地和李玩溝通,送給她一隻狗。

相處中,李玩與溫順的狗產生了共鳴,給它取名“愛因斯坦”。而狗卻被爺爺意外丟失,全家因此雞犬不寧。

爲了安撫李玩,繼母用另一隻同品種的小狗代替愛因斯坦,李玩一開始不認賬,但最終在父親的脅迫下選擇了妥協。

後來,繼母和弟弟的加入,李玩被逐漸疏遠,也越來越沉默。當弟弟被狗咬傷之後,父親將狗送走。

在一次次打擊與殘酷的現實面前,李玩不懂爲什麼不懂事的弟弟,爸爸依然寵愛着?明明做錯事,但爸爸總是說他還小。爲什麼爸爸,爲了事業總是對她言而無信?

久而久之,她知道自己無法逃脫這樣的生活,於是,只能壓抑着自己,逼着自己長大和變得懂事。

看電影的過程中,我一度以爲,李玩會爆發。尤其是在,她父親打她的那一刻。但她,卻總是在壓抑自己的情緒。

她努力學着“懂事”,懂得不能只顧着自己的感受,還要照顧愛着自己家人的感受。 她的成長,好像在那一刻真實的開始了。

我想起,伍綺詩的《無聲告白》裏的主人公莉迪亞。莉迪亞,她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着心底不斷湧起的苦澀泡沫。爲了讓父母開心,她試着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她懂得掩飾自己的需求,懂得壓抑自己的情緒,她知道只有這樣做,纔不會讓爸媽失望,他們纔會開心。直到有一天,她實在無法再忍受這樣的痛苦,於是,人生造就了一個大寫的“悲”字。

她選擇了自殺。

太過懂事的人,終究讓人心疼。李玩也好,莉迪亞也罷。他們都是一種現象下的縮影,真實存在的縮影。

有些愛,是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02

我曾在知乎上,看過這樣一個話題:男朋友該不該去機場接出差晚歸的女朋友?

女孩長期外地,每週五都會回來。因爲工作關係,回來的飛機差不多都是凌晨。從機場到家可以打車,車費公司報銷。男朋友由於工作性質,幾乎不加班。但也從未接過自己。

而對於這個問題,提問的女孩覺得,到機場接機這件事情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男生的態度有沒有表現出來擔心或者在乎。如果男生主動提出接機,可能會因爲心疼而拒絕,但是男生並沒有此類舉動。

那句“可能會因爲心疼而拒絕“是她懂得的心疼,但另一個卻無動於衷。

這個話題底下有個高讚的回答說:“接,是一種姿態。意味着有人等你,歡迎你,期待你。意味着你到家了,手裏的行李被接過的時候,你就到家了,可以放鬆下來。”

你看,在感情裏,其實女生是要懂得示弱的。示弱不是說自己不行,而是,我們相愛的時候,一起走在人生這條路上,我需要你的陪伴。

即使在外面,你已經強大到可以在風雨裏淋雨前行。但他在身邊的時候,要給他一個跟你一起撐傘的機會。你要說,這一刻,我需要你。

所以啊,在感情裏,希望你能做一個小女生,需要被照顧的小女生。

03

小時候,父母總是跟我們說,你要懂事,這樣纔是一個好孩子。於是,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告訴自己,要做個懂事的人。

以爲只要學會自愈,學會體諒,一個人也能承受那些突如其來的傷害。以爲只要做個懂事的另一半,對方就能好好愛自己,護自己一世周全。

殊不知,後來的我們,有時候因爲太懂事,過於遷就,在感情裏,一次又一次的受傷。

其實,懂事的人,就像是個心裏哭外表樂的喜劇演員,可以逗樂所有人,卻偏偏只能自己承受不快樂;懂事的人,容易敏感,小心翼翼處理着任何一段感情;懂事的人,一旦不配合就會被說沒良心,獨立、堅強又孤單。

懂事的人,往往委屈的只有自己。

伍綺詩在書裏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不管是在親情、友情還是愛情裏,我們都要做那個真實的自己。任何一種愛,都不是一味的索取和付出。懂你的,理解你的纔是最重要的。

願有人心疼你的懂事,包容你的任性;願你委屈有人疼,餘生有人愛。

END

本文爲洪大甜原創文章,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