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洪大甜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整理2018年書單時,有點失落。很遺憾,過去的一年我只讀了28本書。相比於2017年讀的44本書,過去一年的閱讀量,減少了很多。

在過去一年的閱讀裏,閱讀讀後感寫得也不多,大部分的感受都是分享在自己的微博上。這也算是閱讀上的一個缺失,沒能整理成文字。

在2019年,閱讀上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每讀完一部好的作品,就能寫一篇讀後感,與你們分享。

過去一年閱讀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陪我走過了一段消沉的日子。在那段日子裏,我靠閱讀讓自己趨於安靜,靜下心,不去浮躁。

以下,就來分享過去一年的閱讀書單:

外國文學

一、克萊兒·麥克福爾《擺渡人2:重返荒原》

當初在讀第一部的時候,就被擺渡人崔斯坦和迪倫之間的感情所吸引,而第二部是延續第一部他們回到真實世界來寫。雖說,第二部沒有第一部看上去那麼深動,但依舊喜歡。

第一部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爲你需要我。

第二部每一個鐫刻着愛與善意的靈魂,都會成爲我們生命中的擺渡人。以愛與善爲主題,還插有中國元素的老奶奶在裏面,這一部分讀起來溫暖,對生與死釋然。

迪倫和崔斯坦從第一部到第二部他們都是共生存的,第二部裏作者表現得尤爲明顯。第一部主講迪倫和崔斯坦,而第二部出現的角色多了,其中人物蘇珊娜可以說是一個讓人心疼的角色,爲愛而來,爲愛而去。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存在這樣一個人,或許是與你一起到老,或許與你只是擦肩而過,一個眼神,一個微笑。

二、太宰治《人間失格》

所讀的《人間失格》這本書裏,一共收錄了太宰治的十篇小說。

初讀這本書的時候,讀起來並不舒服,也就是在讀《人間失格》這部分。這一部分,由序、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後記五個部分構成。

其中,序和後記以作者口吻敘說,三個手札以主人公葉藏的口吻敘述。葉藏是個帶着面具生活的人,一個對人類極度恐懼的人。

生活中壓抑自己用搞笑來取樂別人,隱藏着真實的自己。慢慢地,他開始麻痹自己,酒精、藥物、女人。直到,自我幻滅。

人間失格,即喪失爲人的資格。這部分就像是黑洞,很難理解,卻又不得不讀下去尋求個究竟。

有些人真的很孤獨。相比於《人間失格》這篇,我還是比較喜歡後面的短篇,如《Goodbye》、《維庸之妻》、《陰火》每一篇結尾點到即可。

三、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

讀馬爾克斯的作品是個漫長的過程。《霍亂》算是我接觸馬爾克斯的第二部作品,之前是《百年孤獨》。不過《百年孤獨》我還需要重讀一遍,不然依舊弄不清。《霍亂》一開始閱讀的時候,也是摸不着頭腦,越往後越清晰,讀完後也看了一遍電影,對內容加深了印象。弗洛倫蒂諾一見鍾情於菲爾明娜,兩個人相愛分離。霍亂時期菲爾明娜認爲她對弗洛倫蒂諾的愛是虛幻,選擇馬爾比諾醫生。霍亂等同於貧窮,疾病,動亂……而這些對霍亂不好的解釋,也都等於解釋了菲爾明娜爲什麼會選擇那個給他安定的人。弗洛倫蒂諾等了菲兒明娜五十三年,五十三年是個什麼概念,相當於大半輩子都在等這麼一個人。這五十三年裏,他與不同的女人交往,歡悅,心裏卻只愛菲爾明娜。愛情有時候可真是矛盾,既讓人可以重新審視,也讓人懷疑。可以至死不渝,可以到老相愛,可以經歷折磨絕望,可以一生一世。整部書下來,讓我感動的就是弗洛倫蒂諾與菲爾明娜他們安靜地看着彼此那段,五十多年來唯一一次可以安靜地看着彼此。馬爾克斯說這部作品是自己最用心的作品,我想,是因爲有了《百年孤獨》的鋪墊,纔有了這部《霍亂》。

四、狄更斯《霧都孤兒》

這本書,相信並不陌生。電影和書,我都看了。書讀起來要比電影難受得多,電影做了改編。

奧利弗一個身處與貧困與犯罪世界裏的孤兒,經歷着那個時期的痛苦,好在他內心並沒有深受污染。而在貧困與罪惡的世界裏,有人一直善良,那就是南希。

南希其實是個矛盾的角色,在金錢的世界裏去欺騙,但同時又在保護者奧利弗。她就像人的兩面,爲了生活有時候不得不妥協的我們。

這部作品細膩地描繪和深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愛、仁慈、邪惡、欺詐、妒嫉和仇恨等諸多方面及其相互矛盾性。

“在他們的一生中,他們對其他人表現出的同情與善良就像上帝對一切生靈所表現得一樣。”

五、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1、2部、《假如真有時光機》

《刺殺騎士團長》村上的新作品,分上下兩部。這部長篇小說,從讀開始就停不下來。這部作品,與村上以往的的作品有所不同。

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故事,出場人物不算多,卻幾乎每人都能引領一條獨立的線索,生髮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有點懸疑。

整部作品,關鍵詞就是理念與隱喻。一層一層揭露,卻又有所隱藏。

到最後,都沒有交代清楚。

《假如真有時光機》

村上的旅遊隨筆集,不深不淺,偶爾還有一點小趣味。但我還是比較喜歡村上的小說。

國內文學

一、餘華《第七天》、《兄弟》

《第七天》

國內作家,我讀最多的大概就是餘華的書籍。作爲現當代文學作家,餘華可能真的很難被超越了。

讀完餘華的《第七天》,意猶未盡。這部作品用文學揭露現實的荒誕,現實多麼殘酷,理想就有豐滿。

《第七天》是一本描寫死亡的書,餘華總是能夠把死亡寫進心裏。有人說《活着》是“生不如死”;《第七天》是“雖死猶生”。

作品裏讓我感動的是描寫父親的故事,兩個沒有血脈相連的人,卻活得比血脈還親,平淡,真誠,心酸且感動。

《兄弟》

餘華的長篇小說《兄弟》,作品分上下兩部。

上部越讀越難受,人性的卑劣殘忍,宋凡平被毒打而死、孫偉強行剔頭被刀割死、孫偉父親自殺、李蘭悲慟得病而死、宋鋼爺爺草蓆裹屍。每一處的死亡,都夾雜着當時時代背景下的殘酷。

下部越讀越荒誕,李光頭的暴富,林紅的悲哀、宋鋼臥軌而死,劉鎮不同人物的命運由衰而勝。

李光頭和宋鋼這對不是血緣相系,卻是情意難斷的兄弟。兩個完全不同的命運,李光頭敢拼、敢做、義氣。從一無是處到暴富,有情且自私。得知宋鋼死後,他其實也就死了。

宋鋼善良、軟弱,一心護着和李光頭的兄弟之前,一心想着要給林紅好日子。即使得知,林紅和李光頭好上了,也將錯怪罪在自己身上。爲他們而活,最終也爲他們而死。

林紅貫穿全書的開始和結束。前部分林紅讓人喜愛,後半部分林紅讓人悲哀。命運有時候就是這樣,給你一副好的皮囊,一旦走錯一步,就是錯了。

相比於餘華早期的作品,這部作品有點草草結束的味道,更多的是在被無限放大。

二、蕭紅《呼蘭河傳》

讀完蕭紅的《呼蘭河傳》,剛開始讀的時候,看着她記憶裏的呼蘭河村,小城,景,會讓我想起自己記憶裏小村莊,也曾是煙火氣,也曾是人煙嫋嫋。

果然,記憶是溫存過去的最好方式,而故鄉是來被懷念和遺忘。

《呼蘭河傳》蕭紅在書結尾說,我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裏了。

整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文字平淡簡單。剛開始看的時候會有點枯燥,越往後看便就是細緻。人情冷暖,諷刺,麻木。

祖父和後花園是溫暖;小團圓媳婦的死去是愚昧無知的諷刺。越是鮮明越是荒涼,正如蕭紅自己的一生。從小父母親不疼愛,只剩祖父。祖父走了,她也就孤獨了。

三、季羨林《牛棚雜憶》

《牛棚雜憶》是季羨林老先生對其在文革時期的一本回憶錄,肉體和精神的摧殘,多少人成爲那個時代下犧牲品。

世間事真複雜,有些歷史不應該被遺忘。

四、三毛《夢裏花落知多少》

三毛的《夢裏花落知多少》,這本書裏面收錄的是荷西離世後三毛的生活。

讀這本書時,我一直在與之前所讀的《撒哈拉的故事》裏三毛做比較。因爲《夢裏》和《撒哈拉》是兩個三毛,前者是悲傷、內斂的三毛;後者是快樂、張揚的三毛。

而這之間的變化,我想,是因爲荷西的離去,她逐漸地不完整了。《夢裏》失去荷西的三毛,字字戳在她的心裏,念着荷西。《撒哈拉》與荷西生活在一起,她是幸福也是完整的。

讀過《撒哈拉》你可以體會到荷西和三毛之間細膩的感情,荷西於她有多重要。讀了《夢裏》你也會明白,爲什麼荷西走後三毛殘缺了。

五、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

《紅玫瑰與白玫瑰》

這部作品裏,一共收錄了她的12篇中短篇小說。最喜歡的不是《紅玫瑰與白玫瑰》因爲已經被太多人說起,最喜歡的是《花凋》《留情》尤其是《留情》裏結尾那句:生在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然後郭鳳與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還是愛着的。在作品裏感受着老上海人物的風花雪月,他們愛恨情仇。要比現在,來得更深。

《傾城之戀》

張愛玲的小說集《傾城之戀》,這本書收錄了九篇她的中長篇小說。相比於閱《紅玫瑰與白玫瑰》作品集,我更喜歡這部作品集。每一篇,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張愛玲式的細膩和柔滑。《第一爐香》葛薇龍和喬琪喬是大宅子裏一場苟合;《第二爐香》愫細“愛的教育”不全,折煞了巴克教授;《茉莉香片》聶傳慶是喪失了愛的能力,卻害苦了少女言丹朱;《心經》綾卿與許小寒父親的愛情,也就彼此尋找一點慰藉;《封鎖》封鎖是電車上吳翠遠的異度空間;《傾城之戀》白流蘇和範柳原結局是好的,但代價是傾了一座城;《琉璃瓦》姚家的女兒,終究是沒有美麗的結果;《金鎖記》七巧是被金鎖鎖住的一輩子,季長安的最初的愛和最後的愛也就那麼一點點;《連環套》霓喜數度改嫁是連環套一環套一環。張愛玲筆下的愛情,失意中帶着希望,希望中又滿是惆悵。

六、陳忠實《白鹿原》(需重讀)

我在豆瓣上看到過這樣一句書評:好的小說,讀來似與書中人共活一世一般,讀時精神上歷盡磨練,分外辛苦;讀後長吁一口氣,自覺更明人事,酣暢淋漓。

《白鹿原》渭河平原的變遷,農村斑斕色彩的多變,白、鹿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陳忠實老先生,在這部作品上花費了很長時間,用心打磨作品。

這部作品,我需要重讀,也值得我們反覆讀。

情感類

1、張小嫺《謝謝你離開我》、《你的感冒很梵高》

2、蔣方舟《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

3、十一《如你一樣的好》

4、柴靜《看見》

5、魯豫《偶遇》

勵志類

1、霧滿攔江《我不過低配的人生》

2、孫晴悅《二十幾歲,沒有十年》

其他

1、周國平《生命本純真》

2、李誕《冷場》、《宇宙超度指南》

好友書

1、陳小琛《你好呀,孤獨的年輕人》

2、周適魯《我願晚點遇見你,餘生都是你》

推薦閱讀

1、狄更斯《霧都孤兒》

2、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

3、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

4、餘華《第七天》、《兄弟》

5、蕭紅《呼蘭河傳》

6、季羨林《牛棚雜憶》

7、張愛玲《傾城之戀》

8、陳忠實《白鹿原》

每閱讀完一本書,我都會覺得自己是個欠缺太多的人,所掌握的也遠遠不夠。我很享受閱讀的過程,讓我瞭解所不瞭解的,獲得未知的知識。

赫爾曼·黑塞說:“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爲最好的自己。”

所以,希望在這個快餐時代下,我們都能夠養成閱讀的習慣。

然後,在枯燥無味的生活了裏,能夠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沉澱那個時而浮躁的自己、不安的自己。

今日話題:

你18年讀了哪些書,歡迎留言分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