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一個朋友打賭,在美國(這種文化氛圍下),隨便找一個有很多6歲左右的男孩在嬉戲的兒童遊樂場,我只需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就可讓他們鬥到鬼哭狼嚎。這個問題就是:“這兒誰是娘娘腔?”——邁克爾·金梅爾(Michael Kimmel)[1]

性別刻板印象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圖片來源:wordpress.com

從小時候的“男孩子玩玩具槍、女孩子玩洋娃娃”到長大後的“男主外、女主內”,關於兩性的社會規訓似乎貫穿着人們的一生。這樣的性別“準則”如此根深蒂固,以致於如金梅爾所認爲的那樣,一個關於性別氣質的挑撥離間,也許就足以迫使小男孩們爭相展現他們的“男子氣概”。

大學生們又怎麼樣呢?最近,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副教授薩普納·謝里安(Sapna Cheryan)與其團隊發表在《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上的研究[2],就展示出男性大學生在面對意味着“你不夠man啊”的評價時會有何反應。結果表明,當遭遇“性別氣質威脅”時,男生不僅會刻意和“女孩子氣”的活動或商品保持距離,甚至還會誇大自己的身高和戀愛次數。

被指“不夠man”,他們會更抗拒“女孩子氣”的東西

在第一項實驗中,36名男大學生被召集在電腦上進行一個“對比一下你和其它人的男子氣概”的測試,測試包含了17道關於消費偏好(如“你喜歡開哪種類型的車?”選項:本田思域、福特金牛座、豐田凱美瑞、沃爾沃C70)或自我評價(如“以下哪種特點最能描述你?”選項:條理分明、實幹、聰明、理性)的單選題。

實驗結束後,研究者告訴這些男生:100分表示“純純男子漢”,測試成績的中位數是72。而無論這些男生在答題是選了什麼,最終的得分都只有兩種情況——73分,或者26分——研究者隨機發放的。換言之,一部分男生會認爲自己的“man值”剛剛好,而其它男生會認爲自己的man值慘不忍睹,男子氣概受到了挑戰。

接下來,研究者給這些被試一個商品列表,問他們在多大程度上希望得到這些商品作爲實驗報酬。以1表示“完全不想要”,7表示“非常想要”。驟眼一看,這些商品大多隻是跟大學生日常活動有關的票券,但當中其實暗藏了一些偏男性化(如籃球賽的門票)或偏女性化(如水療館的服務)的項目。

結果顯示,那些獲得73分的被試能夠心安理得地享受各類活動帶來的樂趣,而那些因只獲得26分而在心裏響起“你算什麼男人,算什麼男人”背景音樂的男生們,則明顯更排斥偏女性化的項目。

男性氣質受到威脅的被試(Threat)和未受威脅的對照組(Control)在偏“男孩子氣”的商品(Masculine Preferences)與“女孩子氣”的商品(Feminine Preferences)上的興趣差異。圖片來源:研究論文[2]

男子氣概被小瞧了?用別的特質補償

而在第二個實驗中,研究者打着研究“費力對決策的影響”的幌子,招募男性大學生進行握力測試,並在測試後給其中一部分人僞造的反饋,以威脅他們的性別氣質。

研究者在一個不帶刻度的座標軸上畫兩條相交的正態分佈曲線,告訴男生們這是之前測回來的數據,左邊的分佈代表是女生成績,右邊的代表男生。無論被試握出什麼數據,實驗人員都只隨機向他們反饋他們的成績落在某個分佈當中。換言之,一些男生會被告知自己的握力“是女生水平”,性別氣質遭到會心一擊。

在測試完慣用手的握力後,實驗人員通過問卷向男生們收集身高、有過多少戀愛關係、使用工具的靈巧度和人格特質等自訴信息。之後再對他們的非慣用手進行握力測試——反饋依然是僞造的。最後,男生們同樣得到一張獎勵商品列表,回答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想要這些產品。結果顯示,與實驗一的結果一致,被告知“握力宛如女子”的男性明顯更排斥“女孩子氣”的商品。

而就在男生們的被試使命結束前,研究者動真格地測了他們的實際身高。他們發現,那些男性氣質受到威脅的男生,平均每人誇大了自己的身高約2釐米,而對照組,即被告知握力處在男性區間的被試們,平均只多報了0.4釐米。

此外,性別氣質受威脅的男生自稱有過的戀愛關係次數也要顯着更多,並指自己更有攻擊性和運動能力——這些男性似乎試圖在其它反映“男性特質”的領域吹牛,來扳回一城。

在自身的“男子氣概”被質疑時,男性會試圖加強男性氣質的其它方面來補償性別氣質。圖片來源:pinterest.com

性別氣質威脅下,男性可能“過度補償”

這樣的結果看起來甚至有些惹人發笑,但研究者強調,這小小的虛報背後,反映了男性在刻板的社會性別印象下生活的壓力——爲了保持自身與代表“男人”的準則相符,他們會在自己的男性氣質遭到威脅時,想方設法其它方面做出補償。

那麼,爲什麼是誇大身高和戀愛史,又爲什麼只是排斥偏女性化的商品而非更偏愛偏男性化的商品呢?謝利安認爲,當一個人進行羣體內的活動(如男性看球賽),人們會習以爲常;只有當一個人進行羣體外的活動(如男性做水療)時,人們才真的當一回事。

而像身高這樣的屬性,則是更強的、能夠宣示羣體內身份的一種證據。也就是說,在證明自己的“男子氣概”時,排斥羣體外偏好的作用要大於接近羣體內偏好,而性別屬性上的優勢則具有比排斥羣體外偏好更強的作用。

同樣的劇情會發生在女性身上嗎?2013年,一篇提出“男性過度補償假設”(masculine overcompensation thesis)的論文認爲,女性相對並不容易受性別氣質威脅影響(又或者,她們對威脅的反應方式或程度跟男性截然不同),這可能跟睾酮有關[3]。

謝里安則指出,雖然她的研究聚焦於男性,但同樣反映性別刻板印象給女性帶來的負面影響。“那樣不夠女人”的感受,可能會令女性怯於在科學和工程等“傳統男性領域”表現突出。儘管對女性來說,被說“跟男性一樣幹練”似乎沒什麼值得擔心。但對看重“女性氣質”的女性來說,如果在溫柔、善於交流或照顧後代這些方面遭到詬病,可能同樣會令她們倍感壓力。

維護性別氣質的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謝里安的研究還只是男性“過度補償”的冰山一角。在其它實驗室研究中,和性別氣質沒有受到威脅的男性相比,氣質受到威脅的男性會更多地對女性進行性騷擾[4]和怪罪強暴中的受害者[5]。針對現實生活的研究也發現,失業的男性表達出更多對女性的暴力傾向[6],而賺錢沒有妻子多的男性更不願意做家務[7]。

誠然,性別角色符合社會期待的人,可能更少遇到性別氣質威脅。這似乎是個“好消息”:我們起碼知道了某種能少被他人指指點點說三道四的方法——活得更像人們觀念中的“男性”或“女性”。然而,一旦我們爲了獲得這樣的“清淨”而去迎合這些社會的“標準”,其實就參與了對這些社會標準的強化——然後反過來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在追求自身與性別氣質“相符”的道路上越陷越深,無法停下腳步時,人們到底是在奔向勝利還是作繭自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