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說:睡不醒的人好像常常無精打采。

  實驗說:睡不醒更容易產生反事實思維,看什麼都不順眼。

  睡不醒的人有什麼特點?

  懶散,行動遲緩,常常會無精打采,呵欠連天?

  然而 ,你一定不會想到,睏倦更有可能讓你變得具有攻擊性。經驗告訴我們,在睡眠不足時,一個人可能會表現出易怒和焦慮不安,然而實驗卻說,睏倦的大學生更有可能去責怪別人,甚至採取報復行爲。

  睡意與情緒的關係在心理學研究中被廣泛探討,然而把睡意與反事實思維和攻擊性放在一起的研究絕對是史無前例的。

  什麼是反事實思維呢?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點開果殼網,瀏覽一篇篇讓你“相見恨晚”的文章,心裏有個聲音在吶喊:“要是我早點發現這裏,就不至於現在還在僞科學的渾水裏隨波逐流了!”——反事實思維指的就是人們對於一些不真實的可能性的假想,通常它帶來的結果比現實要好。如果把這種思維轉換成一個固定句式的話,那就是“要是……就好了……”。

  最近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睡意與反事實思維呈正相關,這也就是說,一個人越感到睏倦,TA就會產生越多的反事實思維。相比一般人,瞌睡者更有可能會去幻想已經發生的事情的結果比現在如何如何地好,而且還認爲別人本應該可以做得更好。有趣的是,他們卻不大可能去設想自己的行爲的結果本應該更好。

  這是一種自我心理防禦機制發揮作用的表現,即通常所說的“酸葡萄”“甜檸檬”現象。對於別人的所作所爲,我們看待它的時候往往更加苛刻,於是“喫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而對於自己行爲的結果則沒那麼挑剔,於是自我評價系統在工作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把它美化爲“檸檬也是很甜”的啦。

  如此看來,反事實思維是具有一定的自我心理調節功能的。之前的心理學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經常有反事實思維的人,可能會更具有積極性,更善於分析事物。然而,來自美國小石城阿肯色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rkansas at Little Rock)的心理學副教授大衛?馬斯汀(David Mastin)發現,強烈的睡意使得反事實思維的消極影響增強了,它對情緒也有同樣的消極影響,在人們做出有關道德的判斷時,會削弱情緒和認知的整合與協調。

  馬斯汀和他的一些同事合作完成了這項調查研究,他們收集了來自108名大學生的調查數據,這些大學生平均年齡24歲,75%都是女生。被試完成了包括Epworth睡眠評分量表,消極事件的反事實思維問卷以及替代性攻擊問卷在內的一系列自我報告問卷。其中Epworth睡眠評分量表是測量白天嗜睡的程度的;反事實思維問卷則是測試面對消極事件,被試的反事實思維的強烈程度;替代性攻擊概念來自大家比較熟悉的弗洛伊德,指的是當人的憤怒與攻擊慾望得不到直接滿足時,常找一個“替罪羊”來傾瀉自己的攻擊本能。替代性攻擊問卷包括三個內容:憤怒反芻(在腦海裏對已發生的事反反覆覆地想,這種行爲可能會使憤怒升級爲攻擊行爲)、行爲的替代性攻擊、報復的計劃。在這個研究中,那些作爲被試的大學生越是睏倦,就會花更多的時間去考慮替代性攻擊。

  馬斯汀說“睏倦的人似乎老是沉浸於一些自己更加不滿意的、更自私的反事實思維。這可能是因爲你越是昏昏欲睡,就越容易生氣——爲什麼他們沒有把該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你昨晚,睡得還好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