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Naxi minority)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爲雲南特有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納西族有本民族語言,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納西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詩文、繪畫、雕塑、樂舞藝術名揚古今中外納西族中家族組織普遍存在,。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瀘沽湖地區納日人(摩梭人)的親族組織保持着比較古老的特徵,納西文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納西族族組織普遍存在於納西族中。家族由幾戶至若干戶共尊一個始祖的血緣親屬組成。在麗江、維西、中甸等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納西族地區,家族依照父系血統而組成。麗江納西族的家族關係有這樣的稱呼:“丁吉”、“丁支”、“丁化”和“崇窩”。納西人把父系親族視爲“骨”,母系親族視爲“肉”。“崇窩”之“窩”即來自父系親族“窩闊”之“窩”,即父系親族的根骨,“崇窩”即由一個男性遠祖後裔組成的有血緣親屬關係的家族組織。

麗江納西族曾有“梅”、“禾”、“肆”、“尤”4個氏族,“梅”與“禾”東部方言區的納西族多數屬納西古氏族“梅” “禾”兩支後裔,西部方言區的納西族多數屬納西古氏族“束”“尤”兩支後裔。新中國成立後,在麗江、維西等地的納西族中,家族之上的氏族組織早已消失。

歷史上由於納西族存在多元的婚姻制度,因而也有不同的家庭形態,即納西族同時並存着父系、母系、父系與母系並行3種家庭形態。

麗江納西族的父系家庭。父親在社會上和家庭中的權力很大,對外以家長身份拜官、迎賓、處理訴訟、買賣田地、借放債款、出席家族及村的會議;對內負責管理全家的生產和生活,對婚姻、喪葬、修建房屋等大事都有決定權。母親只有當父親不在的情況下,才代行父親的部分權力。麗江納西族的父權家庭,大多由三、四代人組成,五世同堂的不多。子女從父姓,財產由父親傳給兒子,實行父系繼承製。

母系家庭,主要存在於瀘沽湖畔的納西人中。這類家庭的特徵是;家庭成員普遍過阿注婚姻生活;始祖母都是一個,母系血緣是維繫家庭的基礎;財產按母系繼承,由母傳給子女、舅傳給甥和甥女。男子在家裏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親的兒子或舅舅的外甥。每個母系家庭有一個家長,通常由年長或能幹的婦女擔任。諸如安排生活、管理倉庫、接待客人、均由她掌管。婦女又是某些祭祀活動的主持者。母系家庭的財產實行平均分配的原則,具有較多原始共產的色彩。

納西族主要聚居區結婚一般都要經過訂親、請新娘、舉行婚禮的程序。過去有少數“搶婚”和“兄亡納嫂”的“轉房”婚俗,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同一“崇窩”(宗族)之間禁止通婚;姑舅表和姨表優先婚是過去比較流行的習俗。

納西族的傳統婚

禮稱爲“素字”,意爲“迎接生命神”,納西人認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神“素”,新娘是外來的新的家庭成員,因此要把她的生命神迎進新郎的家庭,與新郎家庭其他成員的生命神結爲一個集合體。

郎家請東巴擇吉日準備生命神之箭、樁、竹簍、塔、橋、梯、石、線等物;接新娘;新娘告別祖靈、孃家親人及火塘竈;新娘進新郎家後行洗頭禮;進母房(祖房)拜火塘竈邊的祖靈和神靈;東巴主持舉行祭生命神,拴生命線的儀式,是婚禮的核心內容。屆時在新郎面前放一把木杆秤,新娘前放一把銅鎖和木升,有的則是新郎手持生命神之木樁,新娘手持生命神之木塔。東巴邊詠誦經書,邊在新郎新娘的額頭抹酥油祝吉,繼而一一抹酥油於母房的擎天柱、神龕、火塘中的鐵三角架、火塘邊的男女牀、弓、箭、砍刀、糧櫃、銅鎖、木升等上並詠誦相應的祈福語。其整個過程與東巴教密不可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