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經濟韌性足 迴旋餘地大】城鎮化工業化讓中國市場潛力巨大 經濟轉型升級新動能不斷發展)

中美經貿摩擦,面對美方不斷施壓,中方態度明確:如果美方願意平等磋商,中方的大門敞開;如果美方選擇極限施壓,中方堅決奉陪到底。這樣的表態並不是簡單的外交辭令,它背後有韌性足、迴旋餘地大的中國經濟做支撐。

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8年中國經濟的總量已經突破90萬億元,經濟增速位居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之首。近年來,消費已經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隨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費環境改善等,消費潛力還將進一步釋放。而未來,中國經濟的成長空間如何還和另外兩個指標息息相關,那就是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水平。

專家認爲,中國工業化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與工業化密切相關的城鎮化也是一樣。未來,工業化和城鎮化持續向縱深發展,將不斷釋放需求,爲中國經濟成長增添動力。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賈康:我們要特別注意到,沒有欠賬的真實城鎮化水平首先要看的是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在中國現在只有43%出頭,另外一個指標就是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雖然現在到了59%,但是它裏面的欠賬是一目瞭然的。3億人左右在前面幾十年裏面進城,但其中大多數沒有取得戶籍。爲什麼不能給他們戶籍,就是我們的城鎮化沒有推到位,我們的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不足以使他們能夠取得戶籍。中國的真實城鎮化水平,按照國際經驗還有20個點的高速成長空間。

那麼,中美經貿摩擦是否會引起一些人擔心的“產業鏈擠出效應”呢?作爲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中國有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也大大增加了我們在應對外部衝擊時的韌性和迴旋餘地。近年來,隨着人工、土地、能源和環境成本的上漲,中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確實出現了部分跨國轉移,但這同時也是我們進行產業升級,自主選擇的結果。中國製造的競爭力並不簡單地體現在人力等方面的成本上,它與全球價值鏈深度融合的地位也不會因這次經貿摩擦而輕易改變。

全國政協常委 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 張連起:國際上一些大公司都在中國有投資,首先第一看最大的市場,中國這個大市場,你如果跟近14億人的市場脫鉤了,那意味着什麼?另外中國的資本優勢這幾年,原來我們資本是弱勢,現在資本優勢也有了,還有勞動力,動輒1億多的,1.7億左右這樣成熟的高效率的勞動者,你到別的市場它沒有這個。還有穩定的治安環境,安定的政治條件,還有政府的組織力和執行力。

經濟轉型升級 新動能不斷發展

說中國經濟有韌性,迴旋餘地大,還在於我國經濟正持續轉型升級並不斷培育出新動能,同時我國的衆多企業還積極開拓國際空間。

過去幾年,傳統產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迅猛成長。5G、人工智能、互聯網+等不斷催生新業態。企業創新的意願和研發投入也不斷增加。

轉型升級中的中國,有很多場景和瞬間會給我們驚喜,也讓我們更加自信。

在南京的一家智能工廠,機器人們正在忙碌着“克隆”自己,這種生產模式能夠減少8成人工,效率提高5倍。

5月23日上午,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這標誌着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堅持共贏 積極開拓國際合作空間

在產業邁向中高端的同時,中國也在積極開拓國際合作空間。不可阻擋的經濟全球化潮流,同樣是中國經濟的一大底氣。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王文:這些年來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中歐關係,中俄關系,中印關係,中日關係,中國東南亞關係,中國非洲關係,中國拉美關係,中國實際上跟全世界的關係都大大改善。實際上全世界的如此巨大的市場都是向中國相對開放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中國對外的這種友好的、相對平和的,除了美國以外的這樣的國際網絡,是中國目前所擁有的下一步對外貿易,對外合作所可以帶來的巨大的國際能力。

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逆轉。雖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爲世界經濟增長蒙上了陰影,但中國始終堅信合作才能共贏。作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我們有信心通過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贏得更廣闊的市場。

中央黨校教授 辛鳴:我們經濟基礎的底氣、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底氣、制度體制的底氣,歸結起來是什麼?是國家自信的底氣。面對來自外界的不公正的這種做法和行爲,我們可以有理有據,有禮有節跟他們說‘不’。而且我們說‘不’的背後,不僅有決心有意志,更有行動,有儲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