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浪快讯18日下午报道,李嘉诚长和集团旗下的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刚刚正式宣布,将终止对加拿大油砂公司MEG能源的收购计划。

据悉,该项收购计划作价高达389亿港元,是赫斯基能源近年规模最大的一笔收购。

知情人士透露,赫斯基能源主动叫停了此次收购计划,原因是"市场环境有变"。

到底是什么样的市场环境呢?

赫斯基能源可以算得上是李嘉诚在加拿大投资成功的开始。

当初李嘉诚入股时,赫斯基能源还只是一家连年亏损的中型石油公司,但如今已经成为李嘉诚名下最赚钱的上市企业之一。

截至去年6月,赫斯基能源在2018年上半年录得了将近7亿加元的净盈利,而李嘉诚家族的总持股量也达到了71%。

而MEG能源则是一家专注于油砂业务的能源企业,如果赫斯基能源能和MEG合并,那么赫斯基石油生产的收益将得到极大提升。

早在去年10月,赫斯基能源就向MEG提出以高于收盘价37%的价格收购MEG股份的提议。

在去年12月下旬的最新进度中,不仅MEG董事会已经同意赫斯基能源的收购提议,加拿大监管部门也已通过了该收购案。

然而不到一个月后,赫斯基能源就主动叫停了这次收购,而且给出的理由也相当耐人寻味。

要知道,加拿大有着不少李嘉诚的投资足迹。除了控制着过半数的石油跟天然气市场之外,李嘉诚甚至还投资了加拿大银行业。

根据福布斯公布的2018全球富豪排行榜,李嘉诚的个人资产已经达到了349亿美元,而加拿大首富的个人资产才250亿美元。

可见,赫斯基能源要收购MEG并不是一件难事,也非常符合李嘉诚一直以来的投资方向。

那么为什么赫斯基能源选择在此时叫停?

众所周知,就在批准此次收购不久后,加拿大应美国要求,主动掀起了一连串的华为风波,让中加关系的紧张程度直接上升了一个台阶。

而这也是李嘉诚在自传中提及到的最厌恶的一点——风险,以"不赚最后一个铜板"为格言的李嘉诚毅然叫停加拿大收购案,或许正是他不看好加拿大未来经济的最好说明。

XLW

中美贸易战持续加码。8月1日,美方宣称将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从10%提高至25%。

中方立即进行反制。8月3日,中国商务部公告称,对原产于美国的5207个税目约600亿美元商品,分4个等级加征5%—25%关税。

中美贸易战再次掀起战幔,全球市场风声鹤唳,美国企业自身难保,中国内地制造业进出口放缓,自然也影响到香港的经济发展。

作为香港经济举足轻重的重量级参与者,李嘉诚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不希望贸易战再度深化,毕竟这将对中美两国造成损失。

“我不希望贸易战再深化,对两个国家会有损失。中美贸易战受影响的不单是中国及美国,香港经济亦会受影响,因此希望可以找到一条路,‘大家爱和平,不再斗争’。”李嘉诚说。

记者:请问李嘉诚先生,你如何看待中国贸易战的最终结果?

李嘉诚:贸易战没有绝对赢家,两败俱伤的可能性非常大。

记者:如果一定要分出胜负呢,你认为中美双方谁会赢?

李嘉诚:如果一定要分,那么特朗普注定会输。

记者:为什么?你是基于什么逻辑来判断?

李嘉诚:宏观因素我就不再展开,网络上有很多专家分析过。我的判断逻辑很简单,特朗普肯定没有下过中国象棋,所以他注定输。

记者:用中国象棋来判断?

李嘉诚:是的,中国象棋。下过象棋的人都知道,心浮气躁的人,一定会输,没有必胜把握频繁将军的人,也一定会输。纵观中美贸易战,特朗普浮躁傲娇,而北京却无比沉稳。特朗普频频主动出击,而北京都是深思后精准反击。所以我判断,特朗普注定必输。

记者:下象棋还有这么多学问,今天真是大开眼界。

李嘉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象棋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哲学。最近我刚读了一篇关于象棋的文章,觉得很好

中国应重新认识美国:十大内幕震撼国人!

2018年对中美关系来讲是艰难的一年,这种艰难可能还会持续几年时间,甚至会更长,因为到现在还没有解药。对于当下的中美关系,中国人有几个想不到:

第一个想不到:美国对中国有这么大仇恨,特朗普对中国没有一丝好感,他把中国形容成“贸易恐怖主义者”,是“全球经济侵略者”,是“欺骗者”和“小偷”、更是“规则的破坏者”。

这是中国人万万没有想到了,美国政府已经开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在全世界最大程度的妖魔化中国,把中国打造成一个“十恶不赦”的“贸易大流氓”,把对“中国威胁论”的宣传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第二个想不到:美国政府下手这么狠、时间如此紧迫、容不下谈判的时间,这是绝大多数中国官员和专家预测不到的。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中美贸易非常紧密,可以说密不可分,美国不可能下重手,这种300亿、500亿、2000亿叠加式地增收关税,这在美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在世界贸易史上也是未曾发生过的事;这到底为什么?虽然特朗普政府有“充分的理由”,但是中国人始终不理解,因为这种贸易模式已经形成十多年,并非是一种短期的行为,除非美国人憋了一肚子气、真的“疯”了。

第三个想不到:没有一个国家站出来表示同情和支持中国,许多国家都在反对美国政府的贸易政策,但对于最大的受害者中国,没有一个国家站出来与中国建立统一反美联盟。中国曾经援助了这么多的国家,这些国家也拿了中国许多好处,但关键时候,这些国家都没有与中国采取统一行动。

第四个想不到:美国国内竟然形成了统一战线,共和、民主两党虽然在对全球增税方面有分歧,但在对华贸易战方面,两党的意见竟然是统一的。可以说:在现在的美国国会中,竟然没有一个替中国说话的政客;对于一个重大的贸易政策,美国两党竟然出奇的统一,这确实让所有中国人很受伤。

结合上述四个想不到,中国有必要对美国重新认识,假如我们还不从思想观念上调整对美认识,那么在战略和战术上必然会跑偏,可能还会犯重大的错误。

第一个认识:不要认为美帝是“纸老虎”,那是只“真老虎”,是要吃人的。不要认为美国政客都是绅士,他们不是慈善家,他们对国家和选民极度的忠诚,他们不容易被收买,他们唯一忠诚的对象就是选民,为了迎合选民,他们什么事都会做。

第二个认识:不要指望美帝永远会犯错,美帝有完善的纠偏机制,不可能永远执行“政治正确”。每个总统都有不同的执政理念和方法,但万变不离其中。美帝的一大特点就是:如果发现国家策略出现错误,新政府立即会作出180度大转变,不留任何情面,翻脸比翻书还要快。

第三个认识:美帝并不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理念,他们只看重经贸利益。美帝的核心就是对外贸易,所以,千万不要占美国人太多的便宜,尤其不能一味的追求贸易顺差,当你赚的爽的时候,一定要看看人家的脸色,有钱大家赚,不要独吞!

第四个认识:不要大张旗鼓到美帝的家门口说:“我要超越你,我要取代你,我要做世界第一”,如果你真的有这个能力和欲望,也要掩饰、更要低调。美帝特别恐惧别人要取代他的位置,这一点日本人特别有心得,所以现在的日本特别低调,闷声发大财。

第五个认识:美帝不在乎得罪人,他有许多盟友,但他绝对不会牺牲利益去讨好盟友。所以,千万不要与美帝讨近乎,更不要与美帝的盟友讨近乎,这些盟友只对美帝亲,绝不会对你真心友好的;一是一、二是二,尤其不要打亲情牌。

第六个认识:要承认美帝是世界“老大”这个事实,虽然在感情上不能接受,但感情不能取代事实。美帝手中掌握的资源远远要超过我们,我们可以“弯道超车”,但“弯道”是暂时的,在“直道”上你还是追赶者;美帝掌握着高科技,我们仅仅是在消化吸收美帝的技术,万万不要把“消化吸收”吹捧成什么“创新”,你忽悠不了美帝,却把自己给骗了。

第七个认识:不要在美帝面前提“信息共享”,美帝是特别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如果你整天炫耀“技术共享”而获得的成果,那么在美帝眼里你就是“小偷”。

也不要在美帝面前谈什么“互联网经济”,这等于是在“关公面前舞大刀”;你使用的英特网是美帝发明的,你在别人地基上盖房子,就不要说拥有产权,低调不会死人,吹牛是要吓死人的。

第八个认识:美帝是玩战略的高手,千万不要让美国人在你身上玩战略,一旦美帝认为你是他们的“敌人”,那么麻烦就大了,美帝是“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就象美帝反恐一样,只要让他认准你就是他们的威胁,那么美帝就会动用所有的资源与你耗下去,数代总统为了一个国家战略而奋斗。

第九个认识:不要指望美国的选举会改变其国家战略,美帝的核心战略是不会改变的,“让美国再伟大”不仅仅属于特朗普一个人的理念,而是反映了美帝整体的国家理念;

美帝的选举制度可以使战略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但美帝的国家利益决定了,他是要谋求霸权的。所以,你根本不要指望美国会收缩、会全面退出国际舞台;不要被特朗普的“退群”迷惑了心智。

第十个认识:不要天真地认为你仅仅是在与美帝一家斗争,美帝的所有行动都是有“蝴蝶效应”的,因为美帝是有庞大的战略同盟的,他代表了一种普世价值观,只要美帝一行动,世界上的其它力量就会跟进,也许有的国家不情愿、不甘心,但最终都会与美帝步调一致;要记住:美帝今天对你300亿的贸易增收关税,其产生的效应一定是600亿、900亿,或更多,这就是美帝真正强大之所在;我们必须要用理智取代怒火,要斗智斗勇。

大国博弈新长征

中美之间的冲突作为一场大国博弈,恐怕需要至少50年甚至更长时间。今天的一切,不过是一场历史大戏的开幕。

中美贸易战也好,被迫全面对抗也罢,只要精神不垮,只要留住钱、留住人,没有谁能把我们打倒!我们过去不怕,现在底气更足一些。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精神的力量!中美贸易战也好,被迫全面对抗也罢,只要精神不垮,只要留住技术、留住人,没有谁能把我们打倒!我们过去不怕,现在底气更足一些。大家千万不要小看精神的力量。XLW

提起特朗普,在中国始终存在着对特朗普的一再误判,不管是官员还是普通民众。

起初也有大部分观点赞同特朗普出任美国总统比仇视中国的老牌政客希拉里出任更为有利,然而中美贸易战打破了大家的这种期待。

接下来就从四个角度来分析中国人为何一再误判特朗普。

沈建光:从贸易战看对特朗普的误判

对特朗普的误判似乎已不稀奇。

早在特朗普上任之初,当时大部分分析认为,特朗普贸易保护的提法只是为了获得选民支持而采取的策略性提法,是政治家为赢得选举惯用的伎俩,上任之后大概率不会兑现。

而对于中国的影响,起初大部分观点也赞同特朗普出任美国总统比对华抱有仇视态度的老牌政客希拉里出任更为有利。

甚至在特朗普上任后的半年内,退出割裂中国市场的TPP和TTIP谈判,越加让人相信,特朗普既缺少执政经验,又没有对华集中火力,中国的处境并不值得担忧。

反而在美国独断专行的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会进一步提升。

然而,其后事态的发展否定了这样的期待,美国将贸易大棒挥舞至全世界,令人始料未及。

贸易战在你来我往中持续升级,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8日签署命令,分别对进口钢铝产品加征25%和10%的关税。

受此影响最大的美国传统盟友,欧盟、加拿大、墨西哥已开启反制。而继钢铝征税之后,5月23日,特朗普政府表态在讨论以安全保障为由对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征收追加关税。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战在经历了三轮谈判之后,最终未能避免。

6月15日,美国宣布对华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约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1102种产品。

6月18日,特朗普指示美国贸易代表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10%的额外关税,并提出如果中国坚持推进新关税,加征的关税将生效,而一旦中国反制再度加码,美国将对另外20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

特朗普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目前来看,有如下几种猜想:一是特朗普对外强势,落实竞选承诺,致力于缩小贸易逆差,增加政治选票,寻求连任。

二是特朗普作为商人将交易艺术运用至极致,特朗普目的在于全球范围内制造混乱,以吸引投资回流美国,助力美国再度伟大。

三是彻底改变国际秩序,让美国在国际合作交往中获得更多实惠。

四是对日渐崛起的中国采取遏制,贸易谈判只是个幌子,贸易战场不是中美冲突的主战场,科技领域才是,最严重的情形时重回冷战。

四种猜想,哪些特朗普能否如愿?不妨分别来看。

猜想一:特朗普支持率上升,仅就政治意图来看,前期措施似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难发现,“美国第一”的政策根基在美国异常稳固,特朗普一系列外交新举措背后,支持率也逐渐攀升。

根据《华尔街日报》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近日联合开展的一项新闻调查显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支持率升至44%,相比其4月份40%的支持率有所上升,特朗普赢得议会中期选举,甚至继续连任的可能性大大上升。

猜想二:趁乱促进全球企业投资回流,美国的如意算盘未必奏效。

伴随着美国经济超预期向好,失业率创十八年来新低,税改带动薪资水平和零售超预期上涨,美国似乎正在享受增长进一步向好的好处。

相比之下,欧洲今年政治风险加大,经济数据呈现高位回落,这导致4月以来美元大幅反弹,美元指数一度突破95,资金回流美国加快。

那么,能否如猜想二所预期,特朗普新政扰乱市场,全球避险情绪的增加与美国税改优惠,吸引企业投资源源不断涌入美国?

其实未必。可以看到,特朗普上任以来由于其政策多变已产生信任危机。

加之近年来美国制裁大棒越加肆无忌惮,对跨国企业频繁处以高额罚金,恶化了美国的投资环境,美国劳动生产率下降与基建薄弱的情况也没有明显改善,企业在美国投资风险反而空前加大,特朗普的如意算盘未必奏效。

猜想三:特朗普重塑国际秩序,很难做到对美国完全有利。

特朗普全面贸易保护,甚至拿盟友开刀,是否能帮助其重塑国际秩序,在利益重新分配中获得好处呢?

其实,笔者认为,这只是建立在利用各国希望避免贸易战心理,让渡一定利益与美国达成协议的理想情形。

当然,针对特朗普对盟友发难,还有一种不同的理解,即特朗普在6月10日G7会议时曾谈到美国寻求G7国家之间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想法,特朗普的挥舞贸易大棒的真实目的是促进西方经济一体化。

猜想四:是否是对华的全面遏制,要边打边看。

针对特朗普对华态度与贸易战前景,其实更难加以预料。

中美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三轮贸易谈判后,美国仍然单方面放弃协议,让人越加清晰地看到,特朗普可能原本就没有诚意与中国就贸易问题达成和解,或者在贸易强势中屡试不爽,国内支持率又上升的背景下,特朗普预期通过与中国交锋以换取更多的好处。

更加悲观的情形是,特朗普对华战场早已不在贸易领域,而是对华的全面遏制,包括打压中国制造2025、用台湾牵制中国,以及让朝鲜问题的解决脱离中国影响等。

针对不可预测的特朗普对华意图,笔者认为,最悲观的情形便是对华的全面遏制。

当然,笔者猜想,特朗普的真实意图未必坚定不移,大概率会根据形势变化、贸易战中的力量对比做出调整。

笔者认为,既然没有办法猜透特朗普所想,就不要妄想摸清其心理状态,以免时刻被其意念牵制,策略上常常处于被动。

邓聿文:

对特朗普的误判和美中关系的硬着陆

美中关系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有一个过程,并非突然而至。

美国的认知转向

在美国国内特别是外交政策和战略界,出现了一场有关中国的大辩论,完成了对中国认知的重新转向。

例如,在美国具有影响力的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米尔斯海默等鹰牌学者,已经明确将中国定位为美国未来唯一的对手,认为遏制中国将是美国使命。

即使像沈大伟这样的“知华派”学者,对中国的评价也由以前的中性向完全负面转化,后者曾在《华尔街日报》发表“即将到来的中国崩溃”一文,虽然他称题目为编辑所加,不反映其看法,但此类判断也无意间透露出华盛顿的倾向。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关于中国的辩论已经完成,结论是中国不可能成为美国塑造的那种国家,过去对中国奉行的接触政策不能再继续。

奥巴马时期曾在国务院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今年4月在《外交事务》杂志合刊上发表的题为《中国的惩罚》文章就典型地代表了美国学界的看法。

该文说,“美国曾设想,更多地与中国进行经济交往可以使中国经济逐步地但是坚定地走向自由化……这一信念驱使美国在90年代给中国最惠国待遇,在2001年支持中国加入WTO,2006年与中国进行经济对话,在奥巴马政府期间与中国进行双边投资协定谈判”。

但“华盛顿现在面对的是现代历史上最有活力的巨大竞争者。正确对待这个挑战,就要放弃美国长期以来对中国充满希望的政策。”

其中,拾久大又是一个催化剂。

特朗普的前白宫首席策划师班农对中国尤其“不满”。

现在白宫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实际上就是没有班农的班农路线。

此次特朗普对中国威胁发起贸易战,一篇媒体文章对有关美国媒体与专家、企业和商业联盟、民调与国会对贸易战的看法进行梳理得出结论:尽管美国人对特朗普的政策有不同声音,但在不同声音背后,却反映了对中国“不公平”贸易模式采取行动的“共识”。

中国的误判与扩张

对美国的这一转向,中国国内虽然意识到了,却没有引起应有重视,尤其对特朗普产生了严重误判,将其在竞选期间攻击中国的言论,以竞选语言看待,认为特朗普当选后在中美关系上会回归正常。

对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没有理解其国内背景,过于看重特朗普作为商人的“交易”特点,而轻视其履约及守护美国文明的决心和意志。

此外,也忽视了美国国内整体民意的大转变。

正由于有这些失误,中国在处理对美关系时,虽然就高层而言,尚属克制,但在具体操作部门以及民间,实行的是以强硬对强硬的"对抗"思维,在外交实践上,表现为“亲俄疏美”。

这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对中国的负面形象。

为什么美中关系在奥巴马后期特别是特朗普执政的这一年多时间里,会发生质变?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崛起的速度超出西方预期,而中国的崛起,在西方看来,又是一种异质文明的发展模式,它构成了对以自由市场+民主政治+基督教文明的西方文明和发展模式的严峻挑战。

中国奉行的发展模式,从市场基础来说,它不是过去的计划体制,也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而是有国家干预或政府控制的市场经济。

从文化来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混杂而成的文化。

这套制度文明和发展模式在西方看来,正好和自己对立。

不可调和的美中矛盾

美国已故政治学家亨廷顿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深刻影响着美国的战略和思想界。

它的核心思想是,世界将会陷入不同文明的冲突和对抗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儒教文明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基督教文明最终将会形成对抗,挑战美国霸权,班农就秉持了亨廷顿的这一思想,将中国与伊斯兰相提并论,认为是基督教面对的两大威胁。

那么,如何来解释之前美国历届政府对中国实行的接触政策,支持中国改革开放?

在冷战后期,美国扶持中国,最初是出于抗衡苏联的需要,苏联垮台后,美国相信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终将会被西方引导民主轨道上来。

然而,正如谙熟西方的中国外交官傅莹所言,中国取得的成功和增强的自信并没有导向美国愿望,反而使中国道路更加不可逆转。

另外,融入国际体系之后的中国,也没有成为屈服于美国意志和利益需求的辅从,而是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设计和塑造国际和地区事务的方向。前述坎贝尔的文章就反映了这点。

于是,美国很失望。

但在奥巴马后期之前,中国对美国的挑战还不突出,或者说,美国对中国的挑战还不放在心上。

这之后,美国看到,中国借着经济成就向世界推销中国道路和模式已经很明显了,这就和美国的根本利益产生了尖锐冲突,若再不对此进行遏制,等中国进一步强大,就无法阻止了。

在中国看来,美国奉行"例外论",中国也是一个“例外”国家,中国有世界最长的不曾中断的历史,长期是东亚秩序的主导者。

随着国力大增,蛰伏于历史的这种自豪和优越感被激发出来,中国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可以而且应当走出一条独特的路来,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故而对美国的遏制自然不满。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要维护自己的发展权益,最终战胜美国,就必须敢同美国硬碰硬。

故可见,文明之争或者美中发展模式和制度之争,才是美中最深刻最本质的结构矛盾,它决定了两者的不可调和,迟早要爆发出来。贸易战和台湾问题只是这一根本矛盾的外在表现。

从今年情况来看,美中对抗已然成形,从事物本身的逻辑出发,既然大势已成,短期要改变这个“势”很难,除非一方服软,做出大让步,但在双方民粹情绪的制约以及现实利益的考量下,估计谁都不会作出大让步。所以我对美中关系的未来比较悲观。

任泽平:

为何中国对中美贸易战连续性误判

我们对中美贸易战的几个基本认识和判断:

一、为什么国内外媒体和市场人士一再集体性误判:从特朗普逆袭总统到中美贸易战正式开打

误判的根本原因是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的经济社会背景、美方的核心诉求、特朗普政府的底牌等认识不清楚。

比如,5月19日《中美经贸磋商的联合声明》 发布当天,国内市场一片欢呼,认为贸易战就此结束,事实证明是一厢情愿,仅隔10天美方单方面撕毁联合声明。

5月29日白宫声明表示,美国将对500亿美元含有“重要工业技术”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包括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的技术,最终清单将在6月15日之前公布,关税将在此后不久施行。

再比如,6月2-3日市场充满期待的中美经贸谈判,结果无果而终,罗斯在北京的讨论不仅聚焦于削减贸易赤字。

还包括中国有争议的贸易和产业政策,“这不仅关乎(中国)购买更多(美国)商品,这关乎结构性变化。”“中方要求特朗普政府公开宣布不会征收关税,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甚至国内外媒体对2016年11月特朗普逆袭美国总统都出现了集体误判。

面对具有丰富政治经验、有华尔街和主流媒体力挺的希拉里·克林顿,毫无从政经验、一路被媒体黑、不被华尔街看好的嘴炮——唐纳德·特朗普一路逆袭问鼎总统宝座。

二、特朗普竞选总统逆袭、美国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以及民粹主义盛行,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具有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1)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QE和零利率导致资产价格大涨,美国收入分配差距空前拉大,制造业大幅衰落,底层沉默的大多数被剥夺感加深;

(2)美国货物贸易逆差创2009年以来新高、再度接近峰值,其中,对中国货物贸易逆差占美国逆差来源的46%,与60年代西欧、80年代日本类似,当前的中国成为美国转移国内矛盾的重要对象;

(3)过去五年中国占全球经济规模比重从11%上升到15%,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拾久大报告、“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勃勃生机和宏伟蓝图,新冷战思维引发在位霸权国家遏制新兴大国崛起。

三、史蒂夫·班农在日本东京的演讲《中国摘走了自由市场的花朵,却让美国走向了衰败》,已经清晰地传递了特朗普政府的理念以及对中国的态度

史蒂夫·班农,民粹主义代表人物,特朗普竞选班子的宣传总长和核心智囊。2017年12月17日班农在日本东京发表《中国摘走了自由市场的花朵,却让美国走向了衰败》的演讲,以下为其演讲摘要:

(1)这次民粹主义大规模的兴起发生在一个独特的全球阶段,就是中国的崛起。

美国的精英们长期一直错误的期望中国会成为自由市场经济。而今我们看到的却是儒家重商主义模式。

(2)因为中国出口过剩使得英国中部和美国上中西部的工业地区被掏空。美国的劳动阶层和底层人民的生活在过去几十年倒退。

(3)中国的拾久大报告计划有五个方面,他们实际上是在规划未来几年控制世界的主导地位。

第一是制造业2025,将使中国在21世纪里统治全球的制造业。

第二是一带一路,地缘政治的扩张主义。

第三是5G网络,在科技技术上占主导地位。

第四是金融技术,未来没人能够将中国和中国的体系从全球资金市场中赶出去。

第五是开始用人民币,中国要让美元失去储备货币地位。

(4)特朗普将如何能够做到呢?

第一,他将阻止大量的非法移民进入美国。

第二,他将把产业工作重新带回美国。

第三,他是将要重新审视美国已经陷入十六七年的国外战场,如果我们把5.6万亿美元军事费用花在发展我们的城镇和基础设施,我们应该已经在与中国在国际经济上的竞争中远远处于优势。

(5)特朗普总统的中心目标是重振美国,其中的重要策略是对中国的货币操纵、贸易不公平加以反制。

更重要的是,中国摘走了自由市场系统的花朵,那就是我们的创新。

中国的要求是,如果我们的公司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就要交出他们的技术和创新。

川普总统开始实施301行动,就是研究中国政府是如何强制要求以技术换市场,美国应当如何去纠正过来。

你们会看到川普政府公布对301报告的更多增加信息以及他们将要采取的行动。

还有一个报告是232,是关于钢铁和其他可能领域,美国如何限制中国公司进入美国市场。

四、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贸易战中的诉求和底牌:直接原因是贸易失衡,迫使中国进一步对美开放市场,深层次目的在于试图重演80年代美日贸易战以遏制中国复兴

(1)中美贸易失衡既有中国部分领域开放度不够、部分产品进口关税较高、政府给予部分国企补贴以保护发展中的幼稚产业等原因,但更主要、更深层次的七大原因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贸易战解决不了。

中美经济结构、全球价值链分工、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美元嚣张的特权、美国低储蓄过度消费模式、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美国大量跨国企业在华投资等。这在当前美欧、美日贸易战均有清楚的先例。

(2)与特朗普在竞选期间的政策主张和班农传递的民粹主义理念基本一致,5月4日美方要价清单展示了其真实意图。

中方削减2000亿美元对美贸易逆差;停止对“中国制造业2025”的补贴和支持;保护知识产权;降低关税;扩大农产品进口;改进美方在中国的投资限制。

其中,“中国制造2025”被三次提及。

只有客观、理性、清醒地认识美方真实意图和底牌,才能作出客观理性的战略判断。

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领域并不是中国更具比较优势的中低端制造,而是《中国制造2025》中计划主要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包括航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

这是打着贸易保护主义旗号的赤裸裸的遏制,展现了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美国利益优先思维。

新冷战思维引发在位霸权国家遏制新兴大国崛起。

(3)这不仅仅是贸易战,而是打着贸易保护主义旗号的遏制,是由于发展模式、意识形态、文化文明、价值观等差异所引发的世界领导权更迭之争,其未来演化的参考模式不是过去四十年中美贸易摩擦的模式,而应参考英美世界领导权更迭、日美贸易战等的演化模式。

刘波2016年的一篇旧文:

“误判”特朗普,中国如何理性反思?

美国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还没有上任,就向中国发起了强硬挑战。

继打破数十年的美国外交惯例与中美外交默契、与台湾领导人蔡英文通电话后,特朗普近期又在接受采访时暗示,美国不必受“一个中国”政策的约束,可以将此作为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筹码。

特朗普的这些言论、举动震动了全世界,而也许在所有人中受震动最大的,是那些原本以为特朗普上台会对中国有利的中国人。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国人开始呼吁,不应再“误判”特朗普,应该认识到特朗普构成的重大威胁,否则将会给中国带来沉重代价。

但问题是,“误判”特朗普,究竟是谁之过,谁最应该反省?

在今年的整个美国选举过程中,对于大量中国人(既包括精英也包括普通网民)热烈支持特朗普,国际舆论一直感到大惑不解。

因为特朗普一直在竞选中对中国发出各种威胁,既有经贸方面,也有地缘政治方面,而且没有理由认为他的这些威胁只是说说而已,不会付诸实施。

如果说特朗普在台湾问题上的轻率行动令人惊奇的话,许多中国人这么晚才恍然大悟地意识到“原来特朗普上台对中国不利”,才更令人惊奇。

事实上,在中国,对特朗普的支持曾经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跨越了“左”、“右”两派。

很多从“右”的方向支持特朗普的人,是受到了美国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反感美国的自由派(中国网络上俗称“白左”),认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进步主义”和“政治正确”过头了,应该由保守主义来纠正。

受特朗普最新言行冲击最大的是中国的“左派”特朗普支持者,主要是民族主义者和官方意识形态的拥护者。

他们曾经认为特朗普的上台有利于中国,并为此而欢呼。

当然,这些“左派”也会与“右派”共用一些话语,如也对“白左”、“圣母”百般嘲讽等,但他们支持特朗普的最主要动机不是反感美国自由派,而是认为特朗普对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或者特朗普符合他们的“口味”。

他们支持特朗普的理由,或者说喜爱特朗普的原因,至少可以概括为七点。而这七点,每一点都值得推敲。

第一,特朗普是一个“商人”。

其潜意思是,商人不受条条框框限制,可以接受各种讨价还价,而中国一向善于和这样的“务实主义者”打交道,所以,特朗普对中国有利。

但问题是,用“商人”来概括特朗普的个性和习惯很不准确,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特朗普在整个选战中极其顽固,一意孤行,并未表现出“商人”的灵活性和乐于妥协的倾向。

而且,他很可能因最终出人意料的竞选成功,而变得更加顽固。

同时,特朗普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信念,可谓是一个狂热的美国民族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好斗、甚至好战的人。即使从“商人”的角度看,特朗普似乎也更喜欢冒险性的交易,愿意冒着两败俱伤的风险“恫吓”对方,迫使其支付沉重代价。

鉴于在中美关系中,美国拥有的转圜空间远较中国为大,特朗普的这种策略将令中国很难受。

第二,特朗普不重视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无意推广西方制度与价值观,所以,有利于中国。

的确,特朗普并不尊重美国的民主制度,也对在世界各地推广民主缺乏兴趣,但是这并不会妨碍他在与中国博弈时利用价值观话语,将其作为向中国施压的武器。

同时,也很难说以往的美国政府,利用价值观对中国施加了多么巨大的压力。

例如,奥巴马政府对中国构成的压力,主要表现为战略方面的“亚太再平衡”,和经贸方面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不在价值观方面。

第三,特朗普是一个孤立主义者,可能退出东亚,从而给中国留下更大的战略空间。

然而,人们根本无从判断,特朗普在上台后一定会采取孤立主义政策。

其实,特朗普的“孤立主义”,更像是利益维度上的“美国至上主义”,并不在空间维度上放弃战略空间。

特朗普只是想更加强调美国作为单个国家的利益,减少国际公共品提供,减少对国际义务的承担,而要求盟友自己负担起更大责任,缴纳更多“保护费”。

这并不代表美国力量的收缩,相反,美国仍以维持全球主宰地位为目标,并可能在局部地区,如东亚,演变为更加咄咄逼人的战略进攻。

第四,一些中国“左派”不喜欢美国的民主制度。

在他们看来,特朗普的崛起意味着美国民主制的堕落和衰败,因此是喜闻乐见的。

的确,特朗普的上台意味着美国民主制度面临一定的危机。

但第一,特朗普上台也“打醒”了美国自由派,迫使他们思考如何与特朗普更好地博弈,同时回应更深的社会诉求,美国民主仍有在“试错”中修复、巩固的机会。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美国民主制度的出错,尤其是权力制衡机制的失灵,对中国未必是好事。

美国总统受到的约束主要体现在国内方面,其在外交和军事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也有更大的滥用权力(“乱来”)的空间。

现在,即使是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也会承认,美国国内民主机制及相关政治、社会力量,是制衡特朗普,迫使他不要在台湾问题上“乱来”的重要因素。

第五,一些人认为(并希望)特朗普会把美国“搞乱”,加剧美国的衰落,从而对中国有利。

但是,美国现在并没有在绝对意义上衰落,只是别国与美国的差距相对缩小了,美国的军事、经济、科技实力仍然远超其他国家。

特朗普上台有可能加剧美国社会矛盾和族群裂痕,但并不一定会导致美国经济下滑,或者军事力量削弱。

退一步讲,即使美国衰落,历史经验表明,处于衰落过程中的大国更喜欢对外用武,以吓阻它所认为的潜在竞争对手发起挑战。

第六,一些人认为特朗普会把美国战略重点放在中东地区,甚至在中东恢复“反恐战争”,从而延续9·11后中国获得的所谓“战略机遇期”。

特朗普在竞选过程中针对穆斯林的言辞或许造成了这种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真的会这么做。

事实上,特朗普竞选中的涉穆斯林言论主要集中于两点——恐怖袭击威胁与移民,而这恰好是在呼应美国国内民众关心的“身边”议题。

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受伊拉克战争等事件影响,美国民众不愿再贸然介入“遥远”的中东地区的冲突,特朗普也向选民一再强调,他从一开始就反对伊拉克战争。

执政后,特朗普可能加大美国打击伊斯兰国(ISIS)的力度,或者对伊朗施加更大压力,但不一定会把战略重点放在中东。

更何况,特朗普表现出强烈的亲俄倾向,而俄罗斯在叙利亚、伊朗等中东国家都有战略利益,这为美俄合作重塑中东秩序,而非美国单边激烈干预中东,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第七,特朗普在选战中表达的族群歧视、族群威胁话语,引起了一些中国大民族主义者、种族主义者、排外主义者的共鸣。

他们或者是在情感上认同特朗普,或者真的想效法特朗普,鼓动族群歧视,加剧族群对立(尽管特朗普在美国正式执政后未必真会这么做)。

但是,美国的族群政策,和中国的族群政策,完全是两回事。特朗普即使在美国国内挑动族群对立,这也不意味着他就会更容忍、鼓励其他国家实施这种行为。

相反,如果他选择和中国对峙的话,更可能利用族群议题向中国施压,而面对来自特朗普的挑战,中国也应当会更强调国内的族群团结。

基于以上站不住脚的理由,中国国内出现了大量的特朗普支持者(俗称“川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