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印良品接連降價謀翻身時間)

在中國市場同店銷售連續下滑以及兩款食品遭遇基因致癌物風波後,日本雜貨和服飾品牌MUJI無印良品表現持續低迷。1月23日,北京商報記者在無印良品北京愛琴海門店看到,服裝類和生活類商品降價幅度在6%-30%。同時,無印良品官網中上述商品也在降價。這已經是無印良品在中國的第十次降價。縱然降價頻繁,但仍難以調動消費者積極性。此外,衆多競爭對手也在蠶食着無印良品的市場。專家分析,企業還需在降價之外尋求“生門”。

多番“新定價”

致癌物風波後,降價將無印良品推回消費者的視野。近日,北京商報記者走訪愛琴海門店發現,無印良品再度降價。不過,不管是消費者還是“無印粉”,均對無印良品在中國的第十次“價格的重新審視”有點無動於衷。

記者在門店看到,此次新定價涉及服裝類和生活類的數十款產品,降價4-162元,幅度在6%-30%。其中,無側縫雙層紗織睡衣系列,原價298元,新定價248元,降幅16.8%。大容量超聲波香薰機降價幅度高達29.5%,由原定價550元降至388元。

同時,記者注意到,此次降價爲全線調價,從線上官網、天貓、京東等旗艦店,到線下門店,統一實施新定價。據瞭解,無印良品10次“新定價”,降價產品涉及品類包含家居類、電子類、健康美容類、服裝類、生活類等產品,基本包含無印良品在售的全部品類。

爲迎合中國市場,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屢次實施降價。2017年8月,無印良品宣佈中國店鋪將在秋冬季開啓新定價,此前該品牌已經在中國市場先後進行過6次降價。其中,家居類降價幅度爲67%,電子類和健康美容類分別降價21%、24%,此次降價於2018年1月正式在中國市場實施,並被稱爲“史上最大規模的降價”。去年9月,無印良品宣佈實施第九次“新定價”,降價產品主要集中在服裝和日常生活類,涵蓋基礎款T恤、襯衫、羽絨服、脣膏、地毯和空氣淨化器等500多類產品,差價約在15-1180元之間,降價幅度在14%-40%,其中家居類產品降價幅度高達40%。

外部衝擊

對於“新定價”一事,MUJI中國總部此前向北京商報記者回應稱,“新定價”舉措於2014年10月正式開始實行,基本上每年兩次,新定價後就是永久定價了。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的產品價格並非有意提高,而是中國關稅以及工廠製造等都導致價格上浮。同時,品牌把工廠逐步放一些在國內,以保證價格減少,這也是分批實施產品降價的原因。此外,在銷售穩定的情況下,選擇大規模降價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增加消費者的購物意識,並且希望通過大規模的打折增加消費者的數量,擴大市場、提高銷量。

北京商報記者對比日本官網發現,一款2.5人座寬扶手沙發主體在國內原價4500元,降價至3150元,而在日本官網同款產品售價5.79萬日元,摺合人民幣約3584元,比國內高了434元。但在去年3月,一款羽絨羽毛獨立式樽型彈簧坐墊3人座在國內售價7400元,而在日本官網同款產品售價9.29萬日元,摺合人民幣約5574元,比國內低了1826元。不難看出,實施新定價後的產品價格在逐步與日本市場拉近。此外,2018年關稅下調,不少國際品牌應聲下調產品價格,無印良品也不得不隨之繼續推進“新定價”進程。

在無印良品掙扎於中國市場佈局期間,網易嚴選、米家有品、淘寶心選以及京造等電商平臺的快速興起,對價格偏高的無印良品無疑是再一次衝擊。北京商報記者在MUJI中國官網看到,一款70cm×140cm的浴巾售價180元,而在京造同類型浴巾售價99元,網易嚴選同類型浴巾也在100元以下,均低於無印良品定價。

時尚產業投資人、優意國際CEO楊大筠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無印良品非常重視中國市場,從降價到開店都可以看出該公司想要努力擴張中國市場的企圖。但隨着網易、小米等中國企業學習無印良品的性價比和產品品質後,對本土市場的成本和價格反而更具話語權,並在互聯網渠道比無印良品擴張更激進,對無印良品的衝擊很大。

收效甚微

頻繁的“新定價”舉措,也未能讓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實現業績快速增長。根據無印良品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畫的最新財報顯示,在2018財年二季度,無印良品中國市場可比銷售下滑2.2%,中國市場上半財年營業收入爲361.68億日元,同比下滑0.2%。從2018財年二季度至2019財年二季度,公司在中國市場每個季度的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22.6%、21.2%、18.3%、14.8%和10.4%,營業收入增幅呈現逐漸放緩趨勢。

楊大筠表示,無印良品在未來五年內可能會在中國市場遇到更大阻礙,甚至舉步維艱。從品牌發展來看,除了市場因素,競爭對手的強大也是影響品牌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今,中國商品的性價比不是簡單靠降價和降低製造成本來實現,像網易等互聯網企業是通過利用電商改變供應鏈降低成本,實現高性價比的,在這一點上,中國企業應對消費者需求的能力更強,服務質量提高的空間也更大。

中購聯購物中心委員會主任郭增利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整體零售市場而言,由於消費升級,帶動消費者的行爲在逐漸改變。消費者對於產品品質要求更高,更傾向於選擇高性價比和美譽度高的品牌。由於品質升級,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在下降,降價並不一定會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對於零售品牌而言,堅守品牌的美譽度,形成固有形象,在提升品質的同時優化成本管理,實現價格與品質的平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