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各項監管制度的完善,如今,藥品說明書上有關藥物的不良反應寫得越來越詳細,一些患者看到後,不免會產生疑惑和不安:“這藥的毒性太大了吧,還敢喫嗎?”

廣東省五華縣人民醫院藥劑科藥師沈慈英說,患者的這些疑惑和不安,實際上是對藥品不良反應的一種誤讀。藥物本身就有兩重性

據沈慈英介紹,藥品不良反應包括髮熱、皮疹、胸悶、瘙癢、靜脈炎等,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況下出現的對人體有害的或意外的反應,但藥品存在不良反應是藥品的固有屬性,原因在於,藥物本身就有兩重性。以抗生素爲例,在殺死有害致病菌的同時,也能殺死有益的益生菌,導致菌羣失調。同時,限於藥品上市前研究的侷限性———如臨牀試驗的病例少、研究時間短、試驗對象年齡範圍窄等,需要較長時間應用才能發現的遲發不良反應、藥物相互作用等,均無法在上市前發現。

沈慈英表示,實際上,藥物的不良反應大多是一過性、可逆的。因爲藥物進入人體後,主要通過肝和腎代謝,因此肝和腎受到威脅的可能性最大,但人體的肝和腎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特別是肝細胞的再生能力很強,受損的肝細胞可在短期內得到替換,因此短期內使用對肝腎有一定影響的藥品,造成的損害一般都是可逆的,在停藥後即可恢復。

如何減少藥物不良反應

那麼,如何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呢?沈慈英提醒說,首先要掌握正確用藥方法,做到明確診斷,對症、按時、按量、按療程用藥。對於非處方藥,要仔細閱讀藥品的說明書,有疑問時,一定要向醫生或藥師詢問,特別是特殊人羣(如老人、嬰兒、孕婦、哺乳期婦女、某類疾病患者)不可盲目亂用藥品。同時,合理配伍用藥,也能減輕藥品不良反應。某些藥物單獨使用不良反應大,可以用另外一種藥來消除其不良反應。如抗結核藥異煙肼長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末梢神經炎,同時服用維生素B6,則可防止發生這種不良反應。

文|健康養生週刊

責任編輯 姚贊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