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8 孙进柱 省方志办 方志河北

「志载冀往」雄安传奇 新区展翅(九)——是谁修建了雄州地道

关注“方志河北” ,我们一起来长知识!

编者按:

据史志记载,雄州城有地穴与霸州城的引导洞相通,长约70华里,这样大规模的地下防御体系,在古代军事史上可称为奇迹......

是谁修建了雄州地道呢?

《雄安传奇 新区展翅》(九)——《是谁修建了雄州地道》,雄起......

「志载冀往」雄安传奇 新区展翅(九)——是谁修建了雄州地道

北宋初期,雄州(治今雄县)处于宋、辽两国边界,经常发生战争,因此成为北宋北部边境的战略要地。这里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是抗辽的前沿阵地,如果这里失守,辽军就可长驱南下。北宋名臣何承矩、李允则都曾任雄州知州,名将杨延昭(杨六郎)守瓦桥、益津、草桥三关,抵御辽军十几年。

据史志记载,雄州城有地穴与霸州城的引导洞相通,长约70华里,这样大规模的地下防御体系,在古代军事史上确可称为奇迹。

雄州地道

「志载冀往」雄安传奇 新区展翅(九)——是谁修建了雄州地道

雄县古地道县城段

现已查明,在雄县和廊坊市的永清、霸州都有地道,在永清发现了20多处。雄县境内的地道,已查明的有两部分,即祁岗地道和邢村大台地道。祁岗地道位于双堂乡祁岗村中心,这一段已修复30米,最大的洞室长8米,宽3米,高3米,甬道最低处0.6米。邢村大台地道遗址位于县城东二环内,东西长90米,南北73米。地上有据传为杨六郎点将台,地道内有洞室六间:位于西侧两间为迷魂洞,设有翻板等军事设施;向西有通向城内的狭窄通道;第三室为兵器室,面积10平方米;由此往东第四室为议事厅,面积12平方米;再往东五六室,为面积较大的藏兵洞;东边向北通向祁岗方向。

古地道为青砖券顶,由甬道和洞室两部分组成。内部结构复杂,内有迷魂洞、掩体、翻板、翻眼、放灯处、通气孔等。如敌兵进入地道,从迷魂洞通过,就会迷失方向掉进陷阱中。翻眼处只能单人通过,而且要弓身,很容易被埋伏在洞里的兵士杀伤。藏兵洞洞体高大,可以隐藏大量士兵,在战争中这些士兵可在需要的时候迅速出击,成为出奇制胜的法码。

雄州地道

雄县古地道内的遗物

古地道设计合理,顶部券顶墙宽厚,顶部压力可由墙体传入地下,而且通道内每隔几米就有一小券门支撑顶部。根据地道的结构、走向、出土的器物,可推断此地道在军事上有三个用途:一是藏兵和运兵,二是迅速传递情报,三是用声学原理探测敌情。

在祁岗地道中还发现了一个酱釉水缸,据北京声学研究所专家论证,此缸有两大功能,一是用来盛水,二是用于监测敌情。将缸覆置,士兵将耳朵紧贴缸底,可听到远方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的声音,判断敌人的规模和远近,可根据敌情及时作出战斗部署。

《雄县志》上载,此地道由雄州通向霸州城,而《霸州志》上则说:“宋杨延昭所造地穴,自城中潜通雄州。”现实的发现可印证史料的记载当不是虚言,应是北宋守边将领为防御辽军而建。如今,经过千年沧桑岁月,地道大部分可能已自然坍塌或被人为毁坏,但就发现部分而言,就足以让人称奇,并还可以进一步开发。1993年,这一地下奇观被列入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与廊坊市边关地道合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雄州地道

雄州牌楼

虽然有的志书记载和民间传说这条地道是杨延昭所修,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杨延昭父子虽然参加了宋太宗发动的两次对辽的北伐战争。第二次北伐失败后,杨延昭任北宋边关的将领,却并非守边主帅,曾任过保州(治今保定)缘边都巡检使、保州知州、保州防御使、保州团练使、高阳关(今高阳县东)副都部署等职。他戍边20余年,号令严明,屡破辽军,名扬边关,在民间颇有威名,最后死于任所。但他与辽军的战斗主要是在保州和今徐水遂城一带,正史上未见他到雄州的记载,因为他的防区还到不了雄州。

倒是有两个人有可能在雄州修地道,就是何承矩和李允则,他们先后任过北宋雄州知州。

与杨延昭同时期的雄州防线,是由六宅使何承矩负责。何承矩从公元986年守瓦桥关开始,一直到公元1006年,20年间虽然有短暂离开,但多数时间还是在雄州任职,先后任过瓦桥关首领、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雄州知州、雄州团练使、缘边安抚使等职。(《宋史•何承矩传》)自其守边以来,一直实行怀柔境外之人的策略,致力于平息干戈,于地取利以充实土地,创设险固以增强关防,兵民春夏务农,秋冬习武,民力得以修养,对国家经济发展也有助益。因此他守边卓有功勋。何承矩在雄州任上时,正是宋辽战争的多发期,所以他要“创设险固以增强关防”,修建地道便是御敌的重要措施之一。

虽然有的史书说杨延昭任高阳关职务之前,曾有两次作战“攻至易水之北”“率兵渡白沟河,直逼幽州”。(《宋会要辑稿》)但这也只能是路过别人的防区,不可能到别人的防区内驻兵,甚至去修地道。

李允则任雄州知州时,虽然宋辽已签订“澶渊之盟”,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罢兵,但辽并没有就此收手,经常派兵侵掠北宋边境,雄州地处边关,自然深受其扰。所以李允则毫不放松边关防御修建。据《宋史》李允则传载:宋辽澶渊之盟后,李允则仍然营建城垒,辽主说:“南朝还在修城备战,这不是违背誓约吗?”其相张俭说:“李雄州为安抚使,其人长者,不足疑。”既而北宋皇帝下诏诘问,允则上奏:“初通好不赶紧完治,恐他日颓圮因此废守,边患不可预测。”雄州城北原有旧城墙,李允则想合为一大城。先建东岳祠,拿出百两黄金为供器,一路上吹吹打打大事张扬,居民纷纷捐献金银。过了一阵,让人把金银拿走,声称有盗贼自北边来,于是下令捕盗,广发文书,兴工筑墙,声言用以护祠。而最终筑就关城、挖浚城壕,建起月堤,自此外城成了内城。当时,居民多以茅草覆盖屋顶,李允则在西山取木材,营建仓廪营舍,开始教居民制砖瓦,设里巷门牌,设置廊市、邸舍、水硙。用砖垒城墙,以沟堑环绕,种植麻和榆柳。扩耕屯田,架石桥,构亭榭,列堤道,用以通安肃(今徐水)、广信、顺安军。每年春天修禊时,在界河(白沟河)举行赛船活动,让河北边的人任意游观,以此练习水战。

雄州地道

雄县古城墙遗址

有宋朝军卒逃入辽国,李允则向辽国发函让送回此人,辽国回报说不知在哪儿,李允则说:“就在某处。”辽国惊骇,不敢隐瞒,把那个军卒送回。李允则以军令斩了那个军卒。李允则为官没有架子,经常外出散步,遇到可说话的人就坐下来攀谈,因此洞悉人情。每一起盗窃案都能及时侦破,判案子时无论大小都当面判清立断。他善待士卒,所以上下一心。他衣食非常简单,不蓄家产。

李允则在明修城墙之时,可能也在暗修地道,因是秘密修建,所以当时并不为人知,后世知道的人也不多。

雄州地道

「志载冀往」雄安传奇 新区展翅(九)——是谁修建了雄州地道

东狄头、西狄头为雄县的两个行政村,它们的名字大有来头,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便是在这里发生的......

下期《雄安传奇 新区展翅》(十)——《狄夏头—曾经的议和之地》,一起长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