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8 孫進柱 省方誌辦 方誌河北

「志載冀往」雄安傳奇 新區展翅(九)——是誰修建了雄州地道

關注“方誌河北” ,我們一起來長知識!

編者按:

據史志記載,雄州城有地穴與霸州城的引導洞相通,長約70華里,這樣大規模的地下防禦體系,在古代軍事史上可稱爲奇蹟......

是誰修建了雄州地道呢?

《雄安傳奇 新區展翅》(九)——《是誰修建了雄州地道》,雄起......

「志載冀往」雄安傳奇 新區展翅(九)——是誰修建了雄州地道

北宋初期,雄州(治今雄縣)處於宋、遼兩國邊界,經常發生戰爭,因此成爲北宋北部邊境的戰略要地。這裏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是抗遼的前沿陣地,如果這裏失守,遼軍就可長驅南下。北宋名臣何承矩、李允則都曾任雄州知州,名將楊延昭(楊六郎)守瓦橋、益津、草橋三關,抵禦遼軍十幾年。

據史志記載,雄州城有地穴與霸州城的引導洞相通,長約70華里,這樣大規模的地下防禦體系,在古代軍事史上確可稱爲奇蹟。

雄州地道

「志載冀往」雄安傳奇 新區展翅(九)——是誰修建了雄州地道

雄縣古地道縣城段

現已查明,在雄縣和廊坊市的永清、霸州都有地道,在永清發現了20多處。雄縣境內的地道,已查明的有兩部分,即祁崗地道和邢村大臺地道。祁崗地道位於雙堂鄉祁崗村中心,這一段已修復30米,最大的洞室長8米,寬3米,高3米,甬道最低處0.6米。邢村大臺地道遺址位於縣城東二環內,東西長90米,南北73米。地上有據傳爲楊六郎點將臺,地道內有洞室六間:位於西側兩間爲迷魂洞,設有翻板等軍事設施;向西有通向城內的狹窄通道;第三室爲兵器室,面積10平方米;由此往東第四室爲議事廳,面積12平方米;再往東五六室,爲面積較大的藏兵洞;東邊向北通向祁崗方向。

古地道爲青磚券頂,由甬道和洞室兩部分組成。內部結構複雜,內有迷魂洞、掩體、翻板、翻眼、放燈處、通氣孔等。如敵兵進入地道,從迷魂洞通過,就會迷失方向掉進陷阱中。翻眼處只能單人通過,而且要弓身,很容易被埋伏在洞裏的兵士殺傷。藏兵洞洞體高大,可以隱藏大量士兵,在戰爭中這些士兵可在需要的時候迅速出擊,成爲出奇制勝的法碼。

雄州地道

雄縣古地道內的遺物

古地道設計合理,頂部券頂牆寬厚,頂部壓力可由牆體傳入地下,而且通道內每隔幾米就有一小券門支撐頂部。根據地道的結構、走向、出土的器物,可推斷此地道在軍事上有三個用途:一是藏兵和運兵,二是迅速傳遞情報,三是用聲學原理探測敵情。

在祁崗地道中還發現了一個醬釉水缸,據北京聲學研究所專家論證,此缸有兩大功能,一是用來盛水,二是用於監測敵情。將缸覆置,士兵將耳朵緊貼缸底,可聽到遠方千軍萬馬奔騰而來的聲音,判斷敵人的規模和遠近,可根據敵情及時作出戰鬥部署。

《雄縣誌》上載,此地道由雄州通向霸州城,而《霸州志》上則說:“宋楊延昭所造地穴,自城中潛通雄州。”現實的發現可印證史料的記載當不是虛言,應是北宋守邊將領爲防禦遼軍而建。如今,經過千年滄桑歲月,地道大部分可能已自然坍塌或被人爲毀壞,但就發現部分而言,就足以讓人稱奇,並還可以進一步開發。1993年,這一地下奇觀被列入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與廊坊市邊關地道合併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雄州地道

雄州牌樓

雖然有的志書記載和民間傳說這條地道是楊延昭所修,但從實際情況看,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爲楊延昭父子雖然參加了宋太宗發動的兩次對遼的北伐戰爭。第二次北伐失敗後,楊延昭任北宋邊關的將領,卻並非守邊主帥,曾任過保州(治今保定)緣邊都巡檢使、保州知州、保州防禦使、保州團練使、高陽關(今高陽縣東)副都部署等職。他戍邊20餘年,號令嚴明,屢破遼軍,名揚邊關,在民間頗有威名,最後死於任所。但他與遼軍的戰鬥主要是在保州和今徐水遂城一帶,正史上未見他到雄州的記載,因爲他的防區還到不了雄州。

倒是有兩個人有可能在雄州修地道,就是何承矩和李允則,他們先後任過北宋雄州知州。

與楊延昭同時期的雄州防線,是由六宅使何承矩負責。何承矩從公元986年守瓦橋關開始,一直到公元1006年,20年間雖然有短暫離開,但多數時間還是在雄州任職,先後任過瓦橋關首領、制置河北緣邊屯田使、雄州知州、雄州團練使、緣邊安撫使等職。(《宋史•何承矩傳》)自其守邊以來,一直實行懷柔境外之人的策略,致力於平息干戈,於地取利以充實土地,創設險固以增強關防,兵民春夏務農,秋冬習武,民力得以修養,對國家經濟發展也有助益。因此他守邊卓有功勳。何承矩在雄州任上時,正是宋遼戰爭的多發期,所以他要“創設險固以增強關防”,修建地道便是禦敵的重要措施之一。

雖然有的史書說楊延昭任高陽關職務之前,曾有兩次作戰“攻至易水之北”“率兵渡白溝河,直逼幽州”。(《宋會要輯稿》)但這也只能是路過別人的防區,不可能到別人的防區內駐兵,甚至去修地道。

李允則任雄州知州時,雖然宋遼已簽訂“澶淵之盟”,宋遼以白溝河爲界,雙方罷兵,但遼並沒有就此收手,經常派兵侵掠北宋邊境,雄州地處邊關,自然深受其擾。所以李允則毫不放鬆邊關防禦修建。據《宋史》李允則傳載:宋遼澶淵之盟後,李允則仍然營建城壘,遼主說:“南朝還在修城備戰,這不是違背誓約嗎?”其相張儉說:“李雄州爲安撫使,其人長者,不足疑。”既而北宋皇帝下詔詰問,允則上奏:“初通好不趕緊完治,恐他日頹圮因此廢守,邊患不可預測。”雄州城北原有舊城牆,李允則想合爲一大城。先建東嶽祠,拿出百兩黃金爲供器,一路上吹吹打打大事張揚,居民紛紛捐獻金銀。過了一陣,讓人把金銀拿走,聲稱有盜賊自北邊來,於是下令捕盜,廣發文書,興工築牆,聲言用以護祠。而最終築就關城、挖浚城壕,建起月堤,自此外城成了內城。當時,居民多以茅草覆蓋屋頂,李允則在西山取木材,營建倉廩營舍,開始教居民制磚瓦,設里巷門牌,設置廊市、邸舍、水磑。用磚壘城牆,以溝塹環繞,種植麻和榆柳。擴耕屯田,架石橋,構亭榭,列堤道,用以通安肅(今徐水)、廣信、順安軍。每年春天修禊時,在界河(白溝河)舉行賽船活動,讓河北邊的人任意遊觀,以此練習水戰。

雄州地道

雄縣古城牆遺址

有宋朝軍卒逃入遼國,李允則向遼國發函讓送回此人,遼國回報說不知在哪兒,李允則說:“就在某處。”遼國驚駭,不敢隱瞞,把那個軍卒送回。李允則以軍令斬了那個軍卒。李允則爲官沒有架子,經常外出散步,遇到可說話的人就坐下來攀談,因此洞悉人情。每一起盜竊案都能及時偵破,判案子時無論大小都當面判清立斷。他善待士卒,所以上下一心。他衣食非常簡單,不蓄家產。

李允則在明修城牆之時,可能也在暗修地道,因是祕密修建,所以當時並不爲人知,後世知道的人也不多。

雄州地道

「志載冀往」雄安傳奇 新區展翅(九)——是誰修建了雄州地道

東狄頭、西狄頭爲雄縣的兩個行政村,它們的名字大有來頭,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便是在這裏發生的......

下期《雄安傳奇 新區展翅》(十)——《狄夏頭—曾經的議和之地》,一起長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