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康保縣地區生產總值53.95億元,比上年增長10.5%。民營經濟增加值33.89億元,比上年增長10.8%。

河北縣情概覽

—康保縣

康保縣壩上風光

康保縣地處河北壩上西北部,縣境東、北、西三面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南距北京、北距邊城二連浩特均爲350公里,二秦高速橫穿東西,G510、G511縱貫南北,是冀蒙通衢、商貿物流的重要節點,素有溝通京、津、冀、蒙“旱碼頭”之稱。縣域總面積336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50米。夏季涼爽,雨熱同期,年均氣溫2.1℃,無霜期不足100天,年均降水量350毫米,是全省光照時間最長的縣,屬“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河北省重點支持的深度貧困縣。全縣轄7鎮8鄉1個經濟開發區,326個行政村,585個自然村,截止2018年,全縣總人口26.96萬,農業人口24.4萬人。

建置沿革

康保縣區位示意圖

康保縣境自春秋戰國至南北朝,先後爲匈奴、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遊牧地。北魏爲懷荒鎮防地。隋爲涿郡、雁門郡北境。唐爲突厥地。遼屬西京道奉聖州。金屬西京路撫州。元屬中書省興和路寶昌州。明屬京師大寧都司興和守禦4戶所,後爲韃靼諸部落駐牧地。清初襲明制。雍正二年(1724)屬直隸省口北道張家口理事同知廳, 爲鑲黃旗牧地。民國初期屬察哈爾特別區興和道,爲張北、商都二縣地。1922年,由張北、商都兩縣析置康保招墾局,駐城關鎮。1925年始建縣,屬察哈爾特別區。1947年9月,與商都、化德建立商、化康聯合縣。1949年1月撤銷聯合縣,恢復康保縣制。1952 年11月7日,由察哈爾劃歸河北省,屬張家口專區。1958年11月29日併入張北縣。1961年5月15日劃出康保縣,又恢復縣制。

文化旅遊

康巴諾爾湖

康保縣既有源遠流長的“胡文化”“匈奴文化”“蒙古文化”的濃厚底蘊,又受漢民族文化的日久薰陶,“馬背文化”與“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以“金長城”“西土城”爲代表的遼金文化和以“康保二人臺”爲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康保二人臺”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被譽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二人臺藝術之鄉”。

康保縣生態優美。擁有耕地145萬畝、林地189萬畝、草場140萬畝。近年累計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工程349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25.9%。康巴諾爾湖獲評國家級溼地公園,是一級保護動物遺鷗的繁殖地,被譽爲“遺鷗之鄉”。國家二級標準以上天數始終保持在300天以上,空氣質量位居全省第一,是天藍、地綠、水淨、氣爽的“天然氧吧”。草原新天路、玫瑰大道風景線、康巴諾爾溼地公園、臥龍圖草原度假村等地域特色生態文化旅遊蓄勢勃發,是消夏避暑、休閒康養的理想福地。

經濟總情

2017·京津冀農業產銷精準融合對接暨深度創新扶貧發展高峯論壇在康保縣舉行

2017年,康保縣地區生產總值53.95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 值21.63億元,增長1.9%;第二產業增加值17.90億元,增長25.5%;第三產業增加值14.42億元,增長 9.8% 。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0.51 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7.5% 。民營經濟增加值33.89億元,比上年增長10.8%。糧食總產量16.32萬噸,比上年增長1.0%。財政收入3.02億元, 比上年增長-23.6%,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3億元,增長-34.5%;財政支出22.52億元,比上年增長 35.8%。固定資產投資49.68億元, 比上年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44億元,比上年增長9.4%。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58681元,比 上年增長11.7%。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3元,比上年增長1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65元,比上年增長9.0%。年末城鄉居民存款餘額38.59億元,比上年增長18.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