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於宋代的普利寺塔,建於明代的護城古堤和息波亭,還有竹壁村民陳氏三代人跨明清接力60年修築的三叉兩孔蛤蟆橋,至今保存完好。“南調”在清末傳入臨城,迄今已有100多年曆史,傳承全靠一代一代地身傳口授,傳入本地以後,吸收了本地的優秀文化,與本地語言、民俗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臨城地方特色的“南調”文化。

河北縣情概覽

——臨城縣

臨城縣地處太行山東麓,轄4鎮4鄉220個行政村,人口20.7萬人,國土面積達797平方公里,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分佈,山區、丘陵、平原分別佔35%、50%和15%,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還有一分是家園”之稱。臨城處於“京津3小時經濟圈”“省會半小時經濟圈”範圍內,是連接邢臺和省會的一個重要節點,並與隆堯、內丘、柏鄉、贊皇、高邑5縣接壤,西隔太行與山西相望,可以說是“橫跨兩省、連接兩市、五縣通衢”。構建了“六縱六橫”內外暢通的交通體系,東部107國道、京廣鐵路、石武高鐵、京港澳高速穿境而過,2小時可達黃驊港。

建置沿革

臨城縣區位示意圖

臨城縣歷史悠久,新石器晚期就有人類在此聚居,迄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商周時期曾爲名城古郡。春秋時,縣境屬晉地,築有臨邑城。《左傳·哀公四年》中“趙稷奔臨”即此。戰國初,北部屬中山國房子轄域,南部爲趙國屬地。西漢建房子縣(縣治在高邑縣境內倉房村),屬恆山郡;東漢建武十七年,縣隨郡併入中山國,二十年,析置常山郡,仍轄房子縣。三國魏太和六年封趙國,房子爲趙國都。唐朝天寶元年,房子縣更名爲臨城縣,並將縣治遷至今址。至今已有1200年。至德二年,朱全忠晉封魏王,臨城縣因避朱全忠父親名諱,複名房子縣。五代後唐時,房子縣又更名臨城縣,仍屬趙州。宋代熙六年,隆平縣降爲隆平鎮併入臨城縣。宣和元年,趙州升爲慶源府,仍轄臨城縣。金、元、明、清臨城均屬趙州。民國2年,臨城縣屬直隸省冀南道,1928年,臨城歸屬河北省,至今未變。

文化旅遊

普利寺塔

臨城文化底蘊深厚,漢代已是有名的“絲綢之鄉”,所產白綢作爲貢品,時與蜀錦媲美;隋唐時期白瓷,以“類銀類雪”聞名中外。

臨城縣文化遺蹟頗多。有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商周文化遺址、春秋時期晉臨邑城遺址和漢代柏暢城遺址;隋唐時代的瓷窯遺址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宋代的普利寺塔,建於明代的護城古堤和息波亭,還有竹壁村民陳氏三代人跨明清接力60年修築的三叉兩孔蛤蟆橋,至今保存完好。它們都凝聚了臨城先民的智慧,銘記着臨城歷史的民展軌跡。“一窯”:隋唐時期的邢窯遺址。當時所產的邢瓷是中國最早的日用細瓷,與越州青瓷以“南青北白”蜚聲中外。爲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臨城發現多處遺址,因此又稱 “邢瓷故里”“白瓷源頭”。爲發掘邢窯文化,臨城縣修建了全國首家邢窯博物館,現已對外開放。“一塔”:建於宋代的普利寺塔。由宋徽宗親自督建,爲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塔身爲磚質結構,高33米,共9層,每層四角舊有玲瓏鐵鐘一掛,晚風襲來,叮鐺作響,有“普利晚鐘”之稱;塔外壁四周磚刻974個佛像,內壁磚刻40個佛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故又名“萬佛塔”。“一名將”:三國時期的名將趙雲。傳說爲臨城澄底村人,現存有趙雲故里石碑和古墓,《趙雲故里傳說》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常勝將軍趙子龍的“忠、義、仁、智、勇”精神激勵着臨城人民在新的歷史時期自信自強、拼搏奮進。另外還有:息波亭,位於縣城西護城石堤上,俗稱八卦亭,佔地32平方米。舊志載,明萬曆十六年知縣程鵬摶建,清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宋廣業重修。亭呈八角形,高5.5米,內施鬥八藻井,外爲八角攢尖布瓦頂,造形精美。外八柱以上以隸、楷兩體刻着14條古文名句,字體豐潤勁媚。亭內有石桌石凳,古時是文人雅士邀朋聚會之處。護城石堤,位於縣城西側,爲防水患而建。始建於明隆慶三年、萬曆七年與二十五年曆年修築。古堤長800米,高3米,寬2.4米,爲巨形青石築砌。堤南端有一碑碣,長寬均爲1.8米,青石鐫刻,碑陽爲明萬曆二十五年知縣程鵬摶爲修築河堤的呈文,共1585字,碑文均爲陰刻楷書,書法剛勁有力,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碑文記載了河水氾濫、城池受危經過,對考證古河道的歷史演變具有寶貴的科學研究價值。蛤蟆橋,位於縣城西北14公里竹壁村東。因橋下有巨石形似蛤蟆而得名。據舊志載,橋始建於明崇禎三年,完工於清康熙三十年,爲竹壁村民陳志美、陳三光、陳文顯祖孫三代接力修造而成。此橋青石築成,長108米,寬5米,高8米,三叉兩孔,呈人字形,故又名雙脊橋或者雙濟橋,古時爲臨城縣南北交通要道,現保存基本完好。臨城南調,主要分佈於臨城縣西部山區趙莊鄉一帶,一般用於大戲演出,也用於民間小班,還可以自娛自樂,長期在民間流傳,深受羣衆喜愛。“南調”在清末傳入臨城,迄今已有100多年曆史,傳承全靠一代一代地身傳口授,傳入本地以後,吸收了本地的優秀文化,與本地語言、民俗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臨城地方特色的“南調”文化。 臨城“南調”是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萬花叢中較爲古老的一支,對研究豫劇的起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臨城“南調”的板式豐富,慢板綿軟悠長,快板行雲流水,與本地語言、民俗相融合,風味別具一格,及時發掘、搶救和保護,將對戲曲發展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

主要景點有蠍子溝國家森林公園、崆山白雲洞風景名勝區、綠嶺·市外桃源生態旅遊中心、岐山湖服務業園區等。

地方特產

核桃小鎮

綠嶺核桃 臨城大力發展核桃種植等特色農業,被譽爲“中國薄皮核桃產業龍頭縣”,併成功承辦了中國首屆薄皮核桃節。綠嶺公司榮獲“首批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中國核桃產業十佳企業”稱號。2019年5月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中國林業》網上發佈(2019年第11號)公告,綠嶺核桃成爲國家級良種,順利通過國審。2019年8月6日,中國第九屆綠嶺核桃節在河北綠嶺果業有限公司“中國綠嶺·核桃小鎮”景區舉行。

綠嶺核桃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同志研發培育的。

經濟總情

2017年,臨城縣地區生產總值70.49億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爲10.06億元、39.24億元、21.19億 元。全年財政收入4.17億元,財政支出13.84億元。全縣億元以上在建項目25個,總投資119.8億元。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4個,總投資244 億元。全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9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5家,成長型企業26家。新增規上企業3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 高新技術企業等49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