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先後於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佈了四批國家級項目名錄(前三批名錄名稱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後,第四批名錄名稱改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下簡稱“國家級項目”),按照申報地區或單位進行逐一統計,共計3145個子項,涉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3154個。國家級名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爲十大門類: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

河北省內的國家非遺有民間文學5項,傳統音樂23項,傳統舞蹈10項,傳統戲劇34項,曲藝8項,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22項,傳統美術14項,傳統技藝16項,傳統醫藥3項,民俗13項。

沙河藤牌陣

公佈時間:2006(第一批)

申報地區:河北省沙河市

藤牌陣是我國古代戰場實戰技擊項目,如今僅存於我國河北省沙河市十里鋪村,當地人稱之爲“打藤牌”。

沙河藤牌陣歷史悠久,傳說明末,李自成軍隊從北京潰敗南退,其中有一人祕密逃遁十里鋪村,將藤牌陣傳授給村民,用以護村、防身,並留下“只傳男,不傳女,傳裏不傳外”的訓誡。三百多年來,村民遵循訓誡,將藤牌陣代代相傳,至今已傳承十二代,經常習練者達二百餘人,在當地,藤牌陣現已被列入小學體育課程。

藤牌開戰時,由戰鼓指揮,大篩鑼、鐃、鑔、鈸輔助烘托。表演陣法時,攻守方每隊最少4人,藤牌兵左手執藤牌,右手執短刀,與4名攥三齒叉、大片刀、長矛或木棍者按陣法輪番打鬥。實戰時藤牌陣法變化無窮,常見的有一字長蛇陣、八卦連環陣、梅花五方陣、四門迷魂陣、八門穿心陣等,陣容可隨實戰需要擴大到成千上萬人。

製作藤牌的主要材料是北方太行山一帶常見的荊條,經過漚泡變得柔軟堅韌後,既可用來編制藤牌,製作完成後在藤牌頂部罩一塊畫有虎頭的帆布或生牛皮。

三百多年來,沙河藤牌陣無論是在防身禦敵還是在活躍當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均發揮了積極作用。藤牌陣法攻防兼備,變化莫測,對它進行深入研究將進一步豐富中國古軍事戰法的內容。另一方面藤牌陣法場面中融入了舞蹈和音樂,可以用來豐富羣衆的文化生活,使人們獲得藝術享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