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周时期,由于对“上帝”和祖先的敬畏,使商周时期的人们普遍具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否则很难理解他们对祭祀的极端重视。

《诗经·大雅》记述古公亶父迁居到岐地时:“乃召司空,乃召司徒,傅立家室;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可知周人对建造宗庙至少是与建造宫室同等对待的,其住地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有宗庙建筑。祭祀祖先在宗庙,而埋葬祖先的地方则是墓地。

《周礼·春官》载,同一宗族的墓有两种:一种是“公墓”,葬的是贵族,“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一种是“邦墓”。“令国民族葬而掌其禁令”,当是给予贵族之下的“国人”划定的墓地。“国人”地位之下的人可能都是奴隶身份,没有入葬的资格,所谓“礼不下庶人”。

虽然《周礼》的记载很明确,也很有规划,但是周公庙发现的墓地与其形制上的要求很难相符,它地处斜坡上,难以形成“居中”的分布格局。从考古实践看,这也许是一种理想化的描述,后人对周礼多有溢美当不会自孔子始,“厚古薄今”的观念是人类一贯的思想倾向。因此,周人除在宗庙祭祀祖先外,还常在先人的墓地进行告祷。就目前而言,说周公庙大型墓葬群是公墓不会有较大的问题。但更进一步而言,它是与召公相对的“周公墓”,还是周族公墓的“周公墓”?也就是说,《周礼》记载的公墓与邦墓是一种共时性存在,还是一种历时性演变的结果呢?

西周时期三四百年的历史,我们基本没有可资凭据的第一手资料,所谓诸侯国的考古自不待言,就是周人发祥地——周原的考古状况也不容乐观。或许周公庙大型墓地将解决许多问题在表示着其重要性的同时,“新邑”等字的出现更使人联想到“周公营造成周洛邑”的史实。

此外,唐朝理应有所依据,才会于此建立“周公祠”(现周公庙)。北京大学教授邹衡说:“西周考古已有六七十年,这是唯一一处同时发现西周城墙、甲骨文高级建筑和墓葬群等遗存的大型周人聚落。“周公"甲骨文的多次出现,说明此处当是周公采邑,进一步推测的话,墓地应是周公家族墓。”

陕西历史博物馆原馆长、著名西周史专家尹盛平说:“过去发现的诸侯国君级墓葬只有一两条墓道。在周公采邑内的四墓道墓葬为首次发现。周公是享有周王待遇的人,完全有资格使用最高等级的墓葬形制。在他的家族墓地发现四墓道墓葬不足为怪,其规模较小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随着对出土甲骨认识程度的进展,专家最近发现了有关召公的甲骨文字:“太保”或“保”字出现三次,仅从数字上说只比“周公”少了一次。召公与周公在西周初期是平起平坐的人物,由于二公的爵位子孙都是世袭的,后来的西周史上才出现了周公与召公的“共和”之治。判断墓地性质的准绳一时间似乎又有些模糊了。

对于周公庙墓地的性质,笔者认为本次发掘的大型墓葬可能不是周王陵,应该与周公有不小的关系。

首先,有四条墓道的墓葬不一定都是王陵。主张该墓地为周王陵的学者最强调的一点是这里的大墓具有四条墓道。认为四条墓道的墓葬只有王一级才能使用,从而认定这里的墓葬就是周王陵,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认真对待的。有关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方面的研究中,墓道的使用情况常被作为其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由于墓道的数量往往与墓葬规模之大小、随葬品与殉人数量之多寡等这些通常表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因素成正比,因而体现出等级的意义。迄今发现的商周时期墓葬中墓道有一条、两条和四条之分。已有的发现表明,带有四条墓道的墓葬是当时规格最高者。在安阳殷墟西北冈发现了一批大型墓葬,其中的几座墓葬在墓室的四边各有一条墓道,这些带有四条墓道的墓葬被公认为是商王陵墓。西北冈也是因此而被称为是股墟遗址的王陵区。据此学术界一般认为商王的陵墓是具备四条墓道的。周王陵从未发现过,其墓葬形制究竟怎样我们不知道。史籍记载“周承殷礼”,以此推之,西周王陵也应该是具备四条墓道的,但这终究未得到考古事实的确证,因此要说四条墓道的墓葬就是周王陵或者说周王陵就有四条墓道,确切来讲都还算只是推测而已。

假如说周王陵的确是具有四条墓道,那么有一点是需要指出的,即西周墓葬中存在非王陵而使用四条墓道的实例,这就是发现于北京房山县琉璃河遗址的1193号大墓。琉璃河是西周初年所封的燕国都城所在地,这里发现有建于西周早期的都城遗址,并发现有较大范围的同时期墓地。墓地中大、中、小型墓葬皆有。1193号墓葬规模最大,墓室为竖穴土坑的形制,带有四条墓道,只是该墓的墓道不是设在四边,而是位于墓室的四角,或许属一特例,但四条墓道的事实却是客观存在的。该墓主人被认为是封于此地的一代燕侯,其身份当然不能与周王相比,却使用了四条墓道。此例为四条墓道就是王陵的结论提供了反证。

商代王陵之外使用四条墓道的墓葬也是有例可寻的,如发现于山东益都的苏埠屯一号大墓,就带有四条墓道。该墓墓室呈长方形,墓室中部有“亚”字形椁室,椁室四边各有一条墓道,而该墓的主人属于方伯一类人物,身份显然低于商王。如此看来,商代和西周时期,非王一级人物使用四条墓道的情况都是存在的。周公也是可能有资格使用四条墓道墓葬的人员之一。

第一代称周公的周公旦,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可见,周公为西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西周政权中的特殊身份,是为史家所公认的。

因此,我们认为即使四条墓道的墓葬是周王所享用的规见格,周公使用如此规格的墓葬也在情理之中。据文献记载,“周公之称是为世袭”,周公且子孙称周公有数百年之久,皆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因而形成此等规模的墓地是可能的。

据近两年的考古发现,周公庙遗址出土的卜骨中,有“周公”字样的内容见于多片卜骨上,或许更说明了周公庙一带确实系周公采邑所在。同时,也使我们理解了唐代人将周公之庙建于此地绝非出于偶然。而周公家族墓地建于周公封邑内,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无论从以上哪方面讲,该墓地作为周公家族墓地是非常可能的,而周王陵的可能性显然很小那么,周王陵究竞在何处呢?

文献记载“文武周公皆葬于毕”,或称“毕原”,那么这个“毕”应当就是周王陵区所在了。但“毕”究竟在什么地方,长期以来却存在不同的说法概括看来其说法基本有三:咸阳北塬说、镐京东南说、岐周说。

其中,咸阳北塬说为近代多数学者所不认可,基本上已被否定。

第二种说法为不少学者赞同。因此,长时间以来这里也被作为寻找周王陵的主要看点,然而经过考古工作者长达数十年的考古调查,终未发现有大型墓葬的迹象。

第三种说法即岐周说,事实上长期以来这里并未引起学者们太多重视,近些年方才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首先是由于扶风黄堆大型车马坑的发现,并有人据此提出周王陵可能在周原的观点。之后就是周公庙遗址及其大型墓地的新发现。然而,发现了大型墓地就可以肯定说发现西周王陵吗?

寻找周王陵是几代考古学者的夙愿,不少人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不封不树”的商周墓葬特点,使得寻找周王陵的工作实在成为不易之事。西北大学赵丛苍教授以为,丰镐遗址周围仍然是今后进一步寻找周王陵不应放弃的目标。因为先秦的王陵和诸侯陵区一般是置于都城之内或其附近的,商王陵区位于其作为都城的殷墟范围内,不啻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另外,周原一带或亦应置于寻找周王陵的视野之中。

确切讲来,周王陵究竟在何处,至目前为止应该说还犹为未知,其最终的发现和被确定,还需要考古工作者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