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中國實力最雄厚的行商,就是從事鹽業的兩淮鹽商、經營票號的山西晉商和進行對外貿易的廣州十三行。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廣州十三行。

廣州十三行並不是只有十三家商行,而是沿用明朝時期沿用下來的習慣稱呼,在中國古代,管理對外貿易事務的機構是市舶司,明朝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市舶司,但是,到了萬曆年間,在廣州,市舶司的部分功能被官設的牙行所取代,所謂“代市舶提舉盤驗納稅”,這些牙行統稱爲“十三行”,有的時候不止十三行,有的時候甚至只有數行,比如明末清初之時,只有數行,而到了康熙年間,則有十六行,乾隆年間發展到二十六行,都統稱爲“廣州十三行”。

中國最有錢的商人,倉庫火災,錢燒化了流到水溝,喫瓜羣衆不搶?

1780年的廣州十三行

清朝建立以後,依然延續舊制,設立市舶司,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各處市舶司均被撤銷,而代之以江、浙、閩、粵四海關,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有感於海外貿易興盛可能對清朝的統治產生不利的影響,遂裁撤了江、浙、閩海關,只保留了粵海關,將海外貿易限制在廣州一個地方,這樣一來,廣州十三行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十三行的商人也從廣州“一口通商”的環境下,獲利甚多。

中國最有錢的商人,倉庫火災,錢燒化了流到水溝,喫瓜羣衆不搶?

當時的廣東也有外國人開辦的洋行

十三行不僅僅是商行,清政府還將對外貿易的一些事務交給了十三行來辦理,清朝規定,外國商人來到中國,與中國官員打交道,必須通過十三行,不得私自與官府聯繫,外商將貨物運到廣州後,也必須與官府指定的商行進行交易,這種做法一方面限制了對外貿易的規模,弊端叢叢,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很好的管理外商,因爲外國商人必須與官府指定的商行進行交易,所以,價格比較統一,商業信用良好,避免了中國商人與他們私自進行貿易時產生諸多矛盾。

中國最有錢的商人,倉庫火災,錢燒化了流到水溝,喫瓜羣衆不搶?

十三行的房屋

與此同時,清政府從海外採購貨物或者外國人想去清朝宮廷覲見皇帝,往往也通過廣州十三行來辦理,如1718年,康熙皇帝在給兩廣總督楊琳的批覆中說:“知道了,西洋來人內,若有各樣學問或行醫者必着速送至京中。”

中國最有錢的商人,倉庫火災,錢燒化了流到水溝,喫瓜羣衆不搶?

康熙皇帝畫像

廣州十三行中,最著名的就是怡和行,怡和行是伍秉鑑家族經營的,伍秉鑑於嘉慶六年(1801年),繼承家族產業,管理怡和行,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鑑的個人資產,僅僅是銀元,已經達到了2600萬,是和珅之後,清朝當之無愧的首富,在外國商人眼裏,伍秉鑑甚至是當時的世界首富。在晚清以前,官府是不鑄造銀幣的,銀子都是一兩一兩的白銀,當時外國人鑄造的銀元,重0.72兩,含90%的銀,稱之爲“九成銀”,2600萬銀元,相當於1684.8萬兩白銀。

中國最有錢的商人,倉庫火災,錢燒化了流到水溝,喫瓜羣衆不搶?

19世紀,西班牙的銀幣

伍秉鑑的財富,只是十三行中衆多商人所擁有財富的冰山一角,十三行的建築多爲三層,第一層堆放貨物,是倉庫,第二層和第三層是公寓,用作住宅,當時的人認爲,十三行的倉庫裏堆滿了銀元和其他的財寶。1822年,十三行發生了一場火災,損失了4000多萬兩白銀,在這場大火中,十三行倉庫裏堆着的銀元都被燒化了,流入到了水溝裏,綿延一二里路,這場大火熄滅之後,也引來了不少圍觀的人羣,但是,大家爲什麼不哄搶白銀呢?因爲實在是搬不動,白銀燒化以後,流到溝裏,結成了一條厚厚的長達一二里路的銀條,“牢不可破”。

當然,到了近代,在清政府開放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通商口岸之後,十三行昔日的富庶就一去不復返了,中國的海外貿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