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官方首次公開了一批20年前代號爲SHAKTI的核試驗行動的照片,這次行動印度方面經過長期精心準備,瞞天過海,巧妙的躲過了美軍偵察衛星的嚴密監視,然後在1998年5月11日這天,突然在西部拉賈斯坦邦的伯克蘭地區連續進行3次地下核試驗,向世界宣告了印度正式邁入了核武器俱樂部。

  核彈頭轉運

  整個SHAKTI行動總共分5個小行動,SHAKTI-I,SHAKTI-II和SHAKTI-III是在1998年5月11日進行的三次種類和當量都不同的地下核試驗,其中SHAKTI-I印度方面宣稱是一個兩級熱核裝置,爆炸威力爲4萬噸級TNT當量(核武器的威力一般用達到同等效能的TNT炸藥的用量來衡量),它被安放在地下200米左右代號爲“白宮”的試驗點,但最後根據各方的測定,實驗威力應該是比印度方面宣稱的要小一些。不過實驗威力不等同於實戰威力,因爲爲了適應實驗場地的限制,一般會對彈頭威力進行縮小。

  SHAKTI-I實驗的地面情況

  SHAKTI-I實驗後形成的彈坑

  SHAKTI-II則是實驗的一個純裂變戰術核彈裝置,爆炸威力比SHAKTI-I的熱核彈頭的威力還要小,根據各方測定,大約只有SHAKTI-I爆炸威力的三分之一,但是實戰性應該是更強的,這種戰術級核彈的使用心理門檻應該是比較低的,所以這些核彈比那些動不動就百萬噸級TNT威力的核彈更危險。

  SHAKTI-II實驗後的地表情況

  SHAKTI-III實驗後的地表情況

  SHAKTI-III的實驗裝置印度方面沒有宣稱種類,只說是一個小當量的爆炸裝置,最後的實驗威力經過各方測定,大概只有3千噸級TNT左右,可以說是非常小的,各方推測它可能也是一顆裂變彈。SHAKTI-III實驗完成之後,印度方面並沒有馬上停止核試驗,而是在一天以後的1998年5月13日,再次連續進行兩次地下核試驗,這兩次實驗的行動代號爲SHAKTI-IV和SHAKTI-V,不過實驗威力都只有百噸級TNT當量,而且實驗深度也非常淺。

  SHAKTI-IV實驗後的彈坑

  印度方面對整個SHAKTI行動的準備是相當充分和細緻的,在實驗前的數年就開始對實驗場進行佈置,當時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對印度發展核武器是反對的,尤其幾大主要大國都是反對的。而且自從1974年印度進行代號爲“佛祖之笑”的首次核試驗之後,西方就開始對印度進行制裁和禁運了,美國方面更是動用各種偵察衛星對印度的核試驗場所進行嚴密監視。但是印度軍方在實驗前數年就開始研究美國衛星的過頂規律了,然後試驗場的準備工作都儘可能的在晚上進行,白天則做好嚴密僞裝,就這樣達到了SHAKTI行動的突然性。

  SHAKTI-II實驗的豎井

  在1998年5月14日,也就是整個SHAKTI行動完成的第二天,印度正式宣佈自己成爲核武器國家,但是一瞬間就遭到了全世界各主要強國的譴責和反對,不過這種反對沒有持續幾年就不了了之了,主要是大洋彼岸的那個世界強權的對印政策突然轉向,印度也就成功矇混過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