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三天,他看到的纔是真正的北京

當行走北京時,認真地觀察每一個擦肩而過的路人,關注那些被遺忘的細節。那些在北京奮鬥的人兒,來自不同地方、幹着不同的工作,或許纔是北京最真實的模樣。

總第090

視頻時長約3分鐘,請在WIFI下觀看

2017年,龍成剛從電影學院攝影系進修班畢業,但是畢業之後他的孩子快要出生了,這就意味着他呆在北京的時間不長了。

於是,他一個人拿着機器在北京轉,花了13天的時間終於把他眼中的北京拍了下來。

最終就有了這部《行走北京》,裏面沒有摩天大樓、沒有天安門、沒有故宮等標誌性建築,但是有遠走他鄉的工人、有爲了養家餬口的路邊商販、有追尋夢想的北漂族、有土生土長的老炮兒、還有快被人遺忘的野長城。

談到北京,我們大多會想起天安門、想起八達嶺、又或者想起那些現代性的高大建築羣。但真正在城市生活時,看到的,爲之動容的,並不是這些五光十色的,而是那些最普通的人兒。

熙熙攘攘的人羣以及他們的故事,纔是城市裏最真實的風景。

被現代化摧殘的老北京,他們可能是僅存的京味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中國尊快要建成,高達528米,那將是北京的新地標。轉眼看一下國貿的建築羣,全是清一色的現代化大樓,最大的區別可能是它們的高度吧。

隨着現代化的發展,在北京已經看不到許多古老的東西,城牆早就沒了,二環裏僅剩的幾條衚衕,也全是商業味,甚至老北京的味道也蕩然無存了。

有無數前來旅遊,只爲了感受一下北京風味的遊人,到最後失望地說了一句:“ 我只能從衚衕裏買的那串冰糖葫蘆裏感受一下北京風味了。”

街角的糖葫蘆

快速發展的城市,我們無法感知其發展速度。儘管這個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即使寄存於皇城腳下,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到這份震動,比如衚衕裏的商販、還有住在衚衕深處的老炮兒,他們無暇關注城市的發展,只專注於眼下的生活。也正是這個原因,他們身上保留了最淳樸的那份京味。

他們還是會提籠遛鳥,還是會集聚在一起,玩着他們最喜歡的手藝。唱唱戲哼着小調還是他們的日常。

還有那些推着車賣早點的商販們,儘管這些商販可能不再是北京當地人,但是這些形形色色的小推車,絡繹不絕的吆喝,以及食物炒得滋滋作響的聲音,有時候卻是這座城市最有人情味的風景。

地鐵口的蹦蹦,算是非常落後且危險的交通工具,自有了共享單車後,也鮮有人搭乘。但正是這份特殊給了我們老北京的回憶。

走在北京,真的很難再找到從前那份味道了,可能偶然在熱鬧的衚衕商業街看到一間沒有被商業化玷污的四合院,門口掛着一個牌子“私人住宅,謝絕參觀”。

城市已經剝奪了他們原有生活的模樣,他們渺小如塵埃、草芥,壓根影響不了城市發展的速度。他們也只能看着曾經的房子變成了商圈,變成高樓,久而久之,他們成爲了僅存的京味。

北漂的生活,夢想與現實的糾葛

因爲它是首都,因爲它的發展,牽引着無數人。儘管許多人都知道北京諸多不好,北漂生活的艱辛,可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來了。

甚至對於很多人而言,北京是一劑解藥。

曾經在北京地鐵上,碰見一個老鄉,近40歲的大叔。在這座大城市裏,充斥着不同方言的人兒,當聽到一陣熟悉的口音時,親切感油然而生,這也可能是因爲這座城市冰冷讓素不相識的老鄉產生了憐憫的感情。

他說,小時候一直有一個搞電影的夢想,而全國也只有北京這個地方了,於是我就賣了一套房子過來了。

我問他:“放棄原本安定的生活,選擇北漂,不會後悔嗎?”

他說:“我都快40歲了,再不試試,就真的沒力氣了。我想先在北京漂幾年,混得不行再回去吧。”

或許每個人北漂的人都抱着這樣的心態爬行着,先混着,着實不行了便回家安定下來。又或者有這麼一羣人,壓根沒想過在北京紮根,只是趁着年輕感受一下大城市的紛擾。

最近,收到他發來的微信:還記得我嗎?我是一年前在北京地鐵的那位叔叔,現在我已經回到花都了,有空回來可以找我喫飯。

看完他的微信,心裏有一陣唏噓感。可這座城市的競爭就是這番骨感,它包容每一個前來奮鬥的人兒,也見證着無數外來人一步一步爬上他們想要的生活,也同樣見證着無數外來人被北漂的生活消磨了意志,蠶食了夢想,最終拖着行囊遠遠地離去。

有許多人像這位叔叔一樣,認爲北京是一個夢想的地方,但真正進入這個城市熔爐時,不得不面對最基本的菜米油鹽醬醋茶問題。

狹小的單間,也要花上幾千塊錢,甚至還有人爲了省錢住在地下室。在這裏的環境下,我們甚少有生活熱情去裝扮這樣一間漂泊的房子,裏面有的只是生活的必備品,而缺乏生活本該有的儀式。

匆忙的城市地鐵

每天穿梭在人來人往的地鐵換乘區間裏,無暇關注擦肩而過的行人,因爲他在趕路,你也在趕路。地鐵的人裏很多,但我們從來都感受不到熱鬧。

喫飯也變成了一件很隨便很機械的事情,餓了就打開外賣平臺,選擇很多卻沒有挑到想喫的是常態。喫完直接把外賣盒扔了,簡單粗暴。

這樣的日子久了,就會懷念一家人喫飯的光景,認真一算恍然發現半年沒回家了。

於是,有的人走了,有的人初來乍到,也有的人回來了。

那些在地下通道唱歌賣藝的人兒

城市屬於每一個人,北京也屬於這裏的每一人,處於北京不同地方,看到的風景自然會不一樣。只是有些人很難會出現在城市的高處,也感受不了這座城市的變化,他們也在北京努力奮鬥着,找尋生命的出口。

2008年在西單地下通道唱歌而走紅的西單女孩,西單女孩一度成爲夢想的代名詞,而實際上這樣唱歌賣藝的人在北京各大地下通道上隨處可見。

有的人爲了生計,也有的人爲了夢想。在朝陽門地下通道,有一個吉他彈唱的藝人,身患尿毒症,由於病痛只能彈唱兩個小時。也有一對盲人老夫婦,一個打板一個吹笙。而在三里屯,則經常會看到有一些青年人抱着吉他站在熙熙攘攘的馬路邊唱歌。

當行走北京時,認真地觀察每一個擦肩而過的路人,關注那些被遺忘的細節。那些在北京奮鬥的人兒,來自不同地方、幹着不同的工作,或許纔是北京最真實的模樣。

你眼中的北京,

是怎樣的模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