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以金华螺丝巷口的馄饨担为素材,创作了婺剧小戏《敲梆记》并参加浙江省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活动的公演。事隔三十余年,那时的创作灵感与冲动,成了如今追寻上世纪风味美食的记忆,昔日巷口小馄饨的食景依然诱发食欲,使人难以释怀。

螺丝巷口的馄饨担姓范,有人称他“老范头”。原来老范头是一副担子挑肩头,常在金华苍茅亭、酒坊巷一带走街串巷。当“咯咯、咯!”的竹梆敲响时,会有一些零星食客买他的一碗馄饨尝个鲜。但那时对于老百姓来说,吃馄饨也是一件奢侈的事,一般病了,胃口不开或者有什么状况,才舍得掏钱尝鲜。那时吃小馄饨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啊。吃得人少,馄饨担自然是经营惨淡,可老范头为了谋生,顶着风雨,硬是将这副馄饨担一挑就挑了三十年。正是这副馄饨担,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和许许多多金华人的美食情缘。

后来馄饨担固守在螺丝巷口,敲竹梆,变成了打快板,尽管叫卖的方式变了,但不变的是那副红色的馄饨担子及不变的好味道。

每日下午3时半左右,老范头夫妻俩忙碌的身影已出现在螺丝巷口。老范头忙着点炉,料理馄饨担,妻子手脚利索地包着馄饨,不一会,一只只小馄饨整齐地排列在抽屉内,薄薄的皮里透着粉嫩的肉色。食客来时,钢筋锅内的沸水已经翻腾,只要将小馄饨锅里一放即刻便可捞起放入碗,然后撒上一些鸡蛋丝、榨菜丝、葱花,另外还从锅里捞起几根菠菜叶放入碗中,一碗五彩缤纷的小馄饨摆放在你的眼前,使吃馄饨的人食欲大增,坐在那小方桌边噜呼噜呼地吃着,连汤带水统统报销。

据说老范头的馄饨味道就是赞,是他手工擀馄饨皮的技艺高,要擀一张馄饨皮起码要化去半天的功夫,如纸一样薄,成半透明状,划一根火柴可以点燃,这样的皮子里裹了鲜肉馅,里面留一点虚空,看到里面粉红色馅心,便会觉得很可爱。另外锅里的汤一定要清,当小馄饨放入锅中,便会出现“龙腾虎跃”的感觉。

当夜幕降临时,螺丝巷口亮起了一盏灯,老范头打起了竹板,招揽生意,吃馄饨的人有的从很远的市郊赶来,为的是解馋尝鲜。一碗馄饨,二角二分钱,二两半粮票,二十只小馄饨,这样的数字,对现代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可在当时的老百姓,吃上螺丝巷口的一碗馄饨,会开心得不得了,金华城内远近的人都喜欢吃。

螺丝巷口的小馄饨担,一放又是三十年。但至今人们常常回想,当年螺丝巷口的那盏灯,那副红色的馄饨担,以及吃馄饨人在巷口吃馄饨的场景。

【猜你感兴趣】

来源|《老金华的记忆·老味道》

作者|谢志清

编辑|卢奕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