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的帶動下,主板、創業板市場的發審窗口進一步提速,但批文難產的現象又一次出現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就在IPO過會率提高、批文下發速度加快的同時,4月底過會的廣東丸美生物醫藥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丸美生物)至今也未能獲得發行批文;與此同時已過會長達一年的甘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甘李藥業)、浙江泰林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泰林生物)兩家公司至今也未能獲批發行。

記者從接近丸美生物人士處獲悉,該公司批文遲遲未能下發或與已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的廣東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擔任其中介機構有關,而甘李藥業、泰林生物等公司的批文難產也源於部分事項的待覈實處理。

從過往案例來看,批文的久久難產並不必然導致IPO的發行失敗。但一位接近監管層的券商人士認爲,上述“難產”現象的出現意味着即便在IPO窗口效率提高的背景下,監管層在IPO發審工作上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審慎性。

批文難產再現

IPO的發審效率已然邁進到一個新的節奏。

一方面是過會率的大幅提高,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數據發現,繼4月份16家首發上會企業僅1家被否,IPO過會率達到93.75%後,5月份共有11家首發企業上會全部獲得了通過,過會率罕見地達到了100%。

另一方面批文下發的速度也在不斷創出新高,與此前過會日和批文下發普遍相差1-2個月相比,如今的批文落地時間僅有1-2周。例如三隻松鼠(300783.SZ)5月16日過會後僅15天就拿到發行批文;同時期過會的卓勝微的獲得批文時間更是縮短至僅僅8天。

然而在IPO發審效率提速的背景下,仍然出現了過會但批文難產的情形,而4月底過會的丸美生物就是出現該類情形的代表。

從事各類化妝品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及服務的丸美生物,旗下擁有“丸美”、“春紀”和“戀火”三個品牌;據招股書披露,丸美生物2015年至2017年三年營業收入分別爲11.91億元、12.08億元、13.52億元,同期歸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則分別爲2.81億、2.32億、3.06億。

丸美生物的營收對旗下個別品牌有較高的依賴度,上述三個品牌中,“丸美”對其營業收入的貢獻率分別高達86.5%、85.89%和86.85%。而在招股書中,丸美生物曾坦言其經銷商模式、廣告宣傳等環節存在的風險。

但一位接近丸美生物的投行人士表示,丸美生物批文的難產大概率緣於監管調查的“連坐”。

資料顯示,爲丸美生物提供上市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爲廣東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下稱正中珠江),而該所因康美藥業299億元貨幣資金“差錯案”而遭到立案調查。

“目前IPO發審主要審覈的還是信息披露和合規治理問題,對於盈利集中度等方面的考量更多還是體現市場化原則。”“但正中珠江的被調查讓其擔任中介機構的所有擬IPO公司都受到了影響,雖然丸美生物過會了,但其中是否存在問題也需要搞清楚。”

按照規定,中介機構遭遇立案調查的擬IPO企業,其發審流程將被中止審查,而對於已經過會的丸美生物來說,如此遭遇可能是類似的。

“這並不奇怪,雖然發行人過會,但發行批文沒有下發,說明審覈程序也沒有走完,IPO歷史上還出現過已下發批文但因事項待覈查和久久未能上市的案例。”上海一位保代表示,“一般遇到中介機構立案的情形,有些發行人擔心節奏問題會更換審計機構,但這個情況比較特殊,公司已經過會,按理說此時已無需再更換審計機構了,所以怎麼處理要看市場下一步發展。”

  靜待轉機?

丸美生物的批文難產並非孤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甘李藥業、泰林生物兩家公司早在一年多前就已過會,但至今未能獲得發行批文。

“過會這麼長時間還沒下批文,這種情況往往不是中介機構導致的,而是企業自身存在一些問題。”上述保代表示。

事實上,上述兩家公司的諸多問題也曾受到來自監管層反饋意見的關注。例如甘李藥業名下的核心專利之一“含有分子內伴侶樣序列的嵌合蛋白及其在胰島素生產中的應用”已於2018年3月31日到期,該專利涉及技術直接應用於二代胰島素及三代胰島素產品的核心生產環節,與公司經營密切相關。

此外,甘李藥業存在經營性現金流淨額明顯低於淨利潤,以及營業收入增幅顯著低於淨利潤增幅等情形,彼時也在發審環節被關注。

在業內人士看來,部分已過會企業難以獲得發行批文的情況,意味着當下IPO發審效率的提高的同時,監管層的發審工作保持了較爲審慎的態度,而此前從嚴審覈的大原則也並未發生改變。

“發審效率的提高更多還是流程、環節方面的優化,但在審覈尺度和標準上,監管層仍然在堅持從嚴審覈的標準沒有放鬆。”一位接近監管層的券商人士坦言。

不過批文長久不發,並不必然導致IPO流產。

從近期案例來看,4月4日獲得證監會批文的泉豐汽車,其早於今年1月8日就通過發審會審覈;而今年3月份獲得批文的有友食品,其過會時間更是早在去年10月10日;此外更有去年2月6日就完成過會的華林證券,10個月後纔拿到了發行批文。

“如果公司的信息披露、法規治理等方面經過覈查確實不存在問題,過會之後仍然是有希望拿到IPO批文的。”上海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但關鍵也要看公司的新問題中是否存在硬傷,這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