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一院肝胆胰外科的胰腺诊疗组,可谓常州胰腺诊疗的“强强组合”——手术量名列前茅、堪称业界“珠峰”的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量全省第三、术后并发症率和住院时间远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

胰腺诊疗组的带头人,正是市一院肝胆胰外科党支部书记、肝胆胰外科副主任陈学敏。

凭借忘我的钻研热情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他在微创外科这一领域屡创多项省市第一,成为学科发展的推动者、患者生命的守护神。

手中有术,勤学敏行

每周一、三、五的手术日,哪怕手术结束已是晚上八九点,陈学敏都会到病房里再去转一转、查一查,“有时,可能就这么一个晚上的时间,病人的病情就会发生变化。”

因为问得仔细、查得认真、考得严格,每次查房,身后跟着的医生和护士总是神经紧绷,“有一次查房,陈主任发现病人伤口处的纱布是淡红色的,要求管床医生立刻处理。他自己也不下班,站在一边观察指导。”

陈学敏对病人总是和颜悦色,查房结束时,会顺手帮病人调整一下输液或者掖一下被角,还不忘安慰几句。

已故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医院亦是如此。百姓生病,往往愿意去三甲医院,不是奔着硬件设备,而是奔着名医而来。

在一院,陈学敏是当之无愧的“外科明星”——其开展的腹腔镜下胰腺中段切除+胰腺空肠吻合术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单孔腹腔镜下肝脏左外叶切除术等手术,几乎都是常州首例,全省领先

由于特殊的解剖关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曾被誉为普通外科手术里的“珠峰”,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更是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微创领域的“禁区”。“传统手术创口动辄20多厘米,对病人来说创伤大、恢复慢。如果是腹腔镜,就能用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抱着这种信念,陈学敏迎难而上,不仅埋头于书本、实践于操作室,而且多次到重庆西南医院、浙江邵逸夫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业内顶级医院取经。

2015年9月,他在常州地区首次开展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台历时6个小时的手术,在常州的普外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也因此获得了2016年首届江苏省腹腔镜外科手术视频大赛一等奖。

陈学敏手上细腻的功夫,是从小时候就开始练就的。他是湖北襄阳人,父亲是乡里的赤脚医生,衣服破了就自己补,还会踩缝纫机,“就差自己做衣服了。”2008年,一院成立腔镜诊疗中心,为练习手眼配合,他每天早上6点爬起来剁肉馅,双手持刀,一边干活一边看腔镜的手术录像。

年复一年的打磨,让陈学敏手中的柳叶刀,始终保持着同一准度的严谨和精确。10年来,他带着团队开展了5000余例手术,其中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一系列高难度腹腔镜手术均居省内领先水平,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得到省内外专家高度赞誉。

心中有道,立己达人

“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陈学敏很少说自己,刚过40岁,正是职业的黄金时期,他却总把培养团队挂在嘴边。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当医生更是如此,思想上稍有差池,影响的可能就是一条生命。”陈学敏经常对团队成员这样说。

大家知道,这些“心灵鸡汤”,都是他的肺腑之言,因为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

为救治一位术后大出血患者,他把躺椅搬到患者床前,连续三天三夜吃住都在病房里,直到病患转危为安;每晚临睡前,他总要再检查一遍手机是否畅通,也因此抢救了无数半夜入院、生命垂危的病人……

2016年的夏天,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重症胆管炎入院手术,术后一周就坚决要求出院。知道老人经济困难,家中只有年迈的妻子可以帮忙照顾,陈学敏帮着办好了出院手续。那个夏天,他每周都会坐着公交车去新北帮老人换药,每周两次,整整坚持了六周。

“勤学敏行、立己达人”,这位年轻的肝胆外科专家,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以自己的博学慎思展现着一名医者的风貌,更以自己的躬身笃行践行着一名医者的至高追求。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