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晉國六卿採用世襲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所把持 ,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六卿出將入相,連續10代人在晉國大旗之下,"尊王攘夷",捍衛着華夏文明,是華夏文明的正源,正所謂"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在建立三軍,每軍設將、佐各一名,依次爲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其中中軍將爲正卿,執政晉國,六卿出將入相,掌管晉國軍政大事,是中國最早的內閣制度。

晉國六卿,指春秋時期晉國的三軍將佐。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在建立三軍,每軍設將、佐各一名,依次爲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其中中軍將爲正卿,執政晉國,六卿出將入相,掌管晉國軍政大事,是中國最早的內閣制度。

你所不知道的晉國六卿制度,尊王攘夷捍衛着華夏文明的正源

晉國六卿採用世襲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所把持 ,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六卿出將入相,連續10代人在晉國大旗之下,"尊王攘夷",捍衛着華夏文明,是華夏文明的正源,正所謂"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

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爲"諸華"。是中國古代第一個朝代(夏朝)的自稱 ,以區別與夏王朝敵對的四方部落(四夷)。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出自四嶽之後的姜戎子駒支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 後來華夏部落吸收了同邊的巴蜀、荊楚、百越諸部落,漢民族開始形成,於是"華夏"這個稱呼逐漸成爲漢民族的別稱。

華夏文明以禮樂爲制度、易經八卦、丹書朱文、上古漢語爲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歷史上一脈相傳。

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

你所不知道的晉國六卿制度,尊王攘夷捍衛着華夏文明的正源

概述

  • 晉文公四年(前633年),被廬之搜,晉文公於城濮之戰前作三軍,每軍各設一名將、佐,地位從高到低分別爲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並按照"長逝次補"原則,輪流執政,稱爲三軍六卿。
  • 晉文公八年(前629年),清原之搜,晉文公增設新上軍、新下軍,合計五軍十卿。
你所不知道的晉國六卿制度,尊王攘夷捍衛着華夏文明的正源

  • 晉襄公六年(前622年),夷之搜,因排位最前的四卿在同一年相繼去世,晉軍面臨大面積調整,晉襄公便裁撤新上軍、新下軍,恢復三軍六卿建制。
  • 晉景公十二年(前588年),爲獎勵鞌之戰立功將士,晉景公增設三軍,擴爲六軍十二卿。五年後,下宮之難爆發,趙氏一系幾乎滅絕,新三軍被合併爲新軍,變爲四軍八卿。
  • 晉悼公十四年(前560年),綿上之搜,晉悼公裁撤新軍,又一次恢復三軍六卿建制。
  • 晉平公八年(前550年),欒氏之亂,欒氏被滅族,十一家六卿世家此時僅剩韓氏、趙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家,之後此六家每家佔據一卿位,長期把持晉國軍政大權,故後來晉國六卿又被用來特指此六大家族。
  • 晉定公十九年(前493年),鐵之戰,範氏、中行氏被滅,遂取消中軍,六卿變爲四卿。
  • 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趙氏、韓氏、魏氏三家聯手消滅執政的智氏,爲最終實現"三家分晉"奠定基礎。
你所不知道的晉國六卿制度,尊王攘夷捍衛着華夏文明的正源

到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韓、趙、魏聯手打敗了晉國的執政大臣智伯瑤,進而瓜分了晉國,韓、趙、魏雖然成爲諸侯,但最後逐一敗倒在秦國的鐵蹄下,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現在六卿直系後裔有4600多萬人口,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背景

  • 曲沃代翼

晉國是天子的兄弟之國,並一直是周王朝的肱骨,地位顯赫。周平王東遷,晉文侯仇出兵勤王,功在社稷。晉文侯還有個弟弟,名成師,史稱曲沃桓叔,都是在戰爭中生的,仇這個名字確實沒有成師好,當時就有人預言要出亂子。

前784年,晉穆侯去世,其弟晉殤叔短暫的篡位,又被晉穆侯的長子公子仇奪位,晉文侯在位35年。前745年,文侯子昭侯即位後,時曲沃附近有叛亂,晉昭侯就把叔父成師封到曲沃,這是比首都翼還要大的都市,麻煩來了:成師和他的子孫數十年如一日地開始和晉侯爭國君之位,鬥爭極其複雜的殘忍。

你所不知道的晉國六卿制度,尊王攘夷捍衛着華夏文明的正源

總之,前679年,經過長達67年的內戰,成師的孫子晉武公稱終於消滅了"仇"的子孫,晉國暫告安定,史稱"曲沃代翼"。當時,齊桓公小白已經開始了他的霸業。前677年晉武公死,兒子晉獻公詭諸即位了。詭諸在位期間乾的兩件大事--擴張國土與屠殺宗族。

  • 公族摧殘

晉獻公詭諸也許是晉國67年的內鬥形成的慣性吧,晉獻公即位後,即使他想仁慈都難以做到了--他的曾祖父成師的公子、公孫(史稱桓莊之族)也不少,時時想着幹掉詭諸,晉獻公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於是以士蒍之謀,離間羣公子,遂用8年的時間屠殺。本家殺得差不多了,基本上也就沒什麼問題了,但血腥的殺戮慣性使得詭諸不由自主的把毒手伸向了自己的兒子。

前672年,即晉獻公五年,"伐驪戎,驪姬、驪姬弟(妹妹),俱愛幸之。"驪姬爲了給自己的兒子謀取繼承權,經過姐妹的一系列陰謀奪嫡活動,當然最根本的還是詭諸的殘忍本性。

前655年,太子申生被逼死,重耳、夷吾出奔。驪姬還使詭諸和晉國的羣臣盟誓:都不許接納或者幫助外出的公子。到此,雖然詭諸自以爲完全解決了隱患,但他離死也不遠了,身後的事情就由不得他了。

你所不知道的晉國六卿制度,尊王攘夷捍衛着華夏文明的正源

重耳影視劇照

詭諸的上述做法對晉國的未來有深厚的影響,國君的兒子從此一般不被留在本國,這成了一種制度。這個措施雖然當時起到了穩定內部的作用,但是長遠看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紛紛裂變,晉國因爲公室的人員和力量極其單薄,各個大家卿大夫不斷坐大。

  • 卿族扶植

但異姓勢力的坐大,晉獻公只是掃清了障礙,真正把他們培育起來的,還是一代霸主晉文公重耳。重耳流亡十九年,身邊的心腹有狐偃、趙衰、顛頡、魏犨、胥臣等都是異氏,這些人也都是他此後重要的依靠對象。即使回國後,重用的先軫、欒枝等人也大都是異姓。這些人都是霸業的建設者,幾十年後,他們的下一代在維護着晉國百年霸業的同時,也在蠶食晉侯的君權,果然在幾百年後,他們的子孫成爲晉國宗廟的掘墓人。

你所不知道的晉國六卿制度,尊王攘夷捍衛着華夏文明的正源

可以說,從晉文公、晉襄公父子相繼稱霸後,晉國的國政基本掌握在異氏的大臣手中,結果是國君越來越弱,異氏卿族越來越強。他們同在一個屋檐下,爲了生存,爲了爭權,爲了奪利,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競爭。六卿之間親情與仇恨交織、恩義與血腥錯雜,共同譜寫了一部壯烈的歷史詩篇。 其間的恩仇故事跌宕起伏,兼併廝殺極其殘酷,精彩程度絕不亞於當時各個國家間的紛紜爭鬥。

你所不知道的晉國六卿制度,尊王攘夷捍衛着華夏文明的正源

六卿點評

晉國六卿幾個家族尤其是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六個家族連續十幾代同朝爲官,輪流執掌晉國國政,他們是晉國霸業的歷史見證着,更是晉國霸業的建造者。晉國自己建立功業的同時也在維護着周室王朝,抵禦四夷,捍衛着華夏文明,正所謂"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

你所不知道的晉國六卿制度,尊王攘夷捍衛着華夏文明的正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