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说明,孙悟空何尝不是把唐僧这个人看到了骨子里。也不容许属下蹬鼻子上脸,偶然还会奚落自己——孙悟空第一次打死白骨精时,就笑话他动了凡心,建议他与妖精圆房,唐僧“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

《漫卷西游》十八十九 取经队伍内讧的闹剧及实力解决

十八、内讧的根由

孙悟空在这第一次内讧中是失败者。挣扎着打死尸魔,却换得了个被驱逐的结果,恓惶之际,他这样对唐僧说:“苦啊!你那时节,出了长安,有刘伯钦送你上路;到两界山,救我出来,投拜你为师,我曾穿古洞,入深林,擒魔捉怪,收八戒,得沙僧,吃尽千辛万苦;今日昧着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从向善的角度来说,我们都期望好人有好报,但是事实往往是事与愿违,是行善不一定得善,邪辟反而大行其道。孔子对此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一句话,就是通人事知天命,和什么争,你都别和命争。《西游记》的作者能够写出这一部分来,肯定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极深的感慨。所以,悟空被贬一节,让人格外凄怆。

孙悟空所谓的“兔死狗烹”说得好不深刻;“昧着惺惺使糊涂”说得好不透彻。这说明,孙悟空何尝不是把唐僧这个人看到了骨子里。唐僧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从如下几点来慢慢说道。

《漫卷西游》十八十九 取经队伍内讧的闹剧及实力解决

第一,唐僧的身世和身份。按现在的社会身份分类法,唐僧在俗家是官二代,在僧家是佛二代。父亲是高官,姥爷是宰相,前生是金蝉子,长大后被唐太宗封为御弟,在取经路上被佛派奉承为“圣僧”。生得好,而且天赋神权。这与能力无关:当官是当官,能力是能力,这不能混为一谈的。当上官,安享尊崇,自然也就什么都会做了,连写个取经论文都会有人捉刀。

唐僧有如此的背景,而且在取经队伍中居于核心地位,以及一再被佛派强调的高贵身份,慢慢地就会让他的虚荣心高度膨胀,让他的“官”气水涨船高。他渐渐会觉得,自己的地位不容许有人挑战;不容许有属下比他更强大;也不容许属下蹬鼻子上脸,偶然还会奚落自己——孙悟空第一次打死白骨精时,就笑话他动了凡心,建议他与妖精圆房,唐僧“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这悟空生性好讽讪,可惜没有八戒有眼色会见风使舵,本来唐僧已经心怀恼恨,这种调笑如同火上浇油,加上猪八戒煽风点火、添油加醋,于是恶心陡起,念起了第一遍紧箍咒。悟空没想到这个和尚脸皮忒薄,开不起玩笑,但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就对唐僧说:你不要念,有话你就直接说。唐僧支吾了半天,说出:你回去吧!这才是他觉得对孙悟空目无领导的适当处分。

对白骨精的第二打、第三打,孙悟空更是没有遵从唐僧的话。真是大逆不道。孙悟空你还觉得自己能干呢,你不和领导保持一致,你再能干也是瞎干。

第二,权术。前面说过,唐僧会纵横捭阖,换言之就是懂管理技术。当他看到取经队伍里猪八戒的异军突起时,觉得此人可以充当心腹,重用或者提拔,都可以使他更为死心塌地。何况,猪八戒才是尊重他权威的人,不但会拍马屁,而且还会察言观色,贯彻自己的意图。至于能力上的缺陷,可以在实践当中弥补嘛——人无完人,什么人都不是生来就具备各种能力的。所以队伍内部同僚之间的排挤,唐僧是“闻过则喜”,正好借此机会打压孙悟空,甚至以此为借口赶走他,这样即使是有仙佛来求情也有借口——关键是,不会有人来求情!孙悟空社会背景是一张白纸。从仙界变节求佛,仙界自然不理;求佛路上不虔诚,还和领导闹矛盾,你说佛界会支持谁?支持领导还是支持员工?还有,佛界一直对你孙悟空怀有戒心,看重的是你的能力,不是你这个人!根本谈不上基本的信任!所以,赶走孙悟空,对仙佛两界也都有交代,不用顾忌太多。

第三,取经队伍结构已经健全,有着相当的实力。这和孙悟空单打独斗时早已是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羽翼丰满,不差你一个了。

所以,无论从政治背景到综合实力各方面权衡,唐僧认为,赶走孙悟空,都正是时候。唐僧这个谋略家,踌躇满志,决心打造一个完全忠于自己、自己说一不二的团队,驱逐了孙悟空,等于去除了最大的心病,为所谓的内部团结扫平了道路,何乐而不为呢!这就叫做:“昧着惺惺使糊涂”啊!

《漫卷西游》十八十九 取经队伍内讧的闹剧及实力解决

十九、内讧的谢幕

事实证明,这场内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闹剧。

按谈“心”的说法,是放纵了心猿,则百魔出现,危机丛生。孙悟空离开唐僧,转身来到东洋大海上,没头没脑说了句:我不走此路者,已五百年矣!这倒奇怪了,不是刚刚在五庄观,为了救活人参果树,到东洋大海里到处寻仙求圣的么?这是否是作者疏忽或者笔误?

如果不是疏忽,那么作者是在借孙悟空的这番话,表示感慨:此路者,不是现实之路,而是妖精之路。意思是,没想到,五百年后,我又一次被逼做了妖怪!而且是自己人搞的!

于是再度为妖,杀了侵其故居的猎户,重整旗鼓,收拾花果山,一时搞得又是家业复兴。这说明孙悟空不但是只会打仗的猴子,他实实在在也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只是生不逢时,不遇其人。

大陆最新版的电视剧《西游记》演到这一节时,把孙悟空描写成了个“五道杠”的好孩子,说他抓住了猎户,教育了一通,和他们讲了三个小时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讲了论语啦、易中天啦、钱文忠啦等一大堆有意义的东西,结果把猎户们给放走了。说实话,这个新版,我也只看了这一节,而且从此也就只看了这一节。怎么说呢,这就好比《溪山行旅图》上,被画上了一群葫芦娃。充满了喜感,又让人莫名的愤怒。

再说唐僧。唐僧呢,很快就需要孙悟空了。徒弟们是听使唤了,但是他还没到坐享江山的时候,还需要事必躬亲,披荆斩棘去开创事业。这些,对他手下的两个徒弟而言,也不是强项。

八戒巡山也好,打架也好,累了就知道齁齁大睡,全然不管他人死活;沙僧独力难抵,而且也没有统筹全局考虑的经验,所以任那唐僧被黄袍怪给诬陷成老虎。一个团队,大有分崩离析的迹象;取经路途,似乎就此要断送在宝象国中。

结果,一头畜生都比八戒忠心。白龙马知道事情危机,不得已口吐人言,哀告八戒寻大师兄回来。八戒呢?却劝他趁此散伙,他好继续回高老庄当女婿,过太平日子。还是意马知道心猿,他告诉八戒要以情感猴,肯定成功,八戒最终被白龙马感动,就去了花果山。

可他哪有脸见猴王哦,“往草崖边,溜啊溜的,溜混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当中挤着,也跟那些猴子磕头。”孙悟空问得有意思:“你是哪里来的夷人?”夷人,就是未驯化的方外之人,是文明之外的人、野蛮人,表示鄙视的意思。然后心知是怎么回事,却领着八戒游山玩水,看他那似锦江山、偌大家当。

猴王此举,有多重意思。一是,让你八戒看看,除了险恶的取经路,我不是没有出路,我有家有天下,陪你们吃苦受难,那是抬举了你们;二是,你猪八戒今天来是为什么,我心里明镜似的,我哪有那么贱,叫我走就走,叫我去就去?先拿足了劲再说;三是,试探八戒事情到底有多紧急,自己此番去值不值得——如果妖精是个草包,师弟和护法神们就可以搞定,那自己回去降了妖,再落个一身不是、再被发配回家,那还不如不去。

《漫卷西游》十八十九 取经队伍内讧的闹剧及实力解决

所以直到八戒用了激将法,说那妖精瞧不起他,猴王才怒上心头,出山。一出山,竟先让八戒和沙僧做了这样一件事情:“把(黄袍怪的)两个孩子拿到宝象国中,往那白玉阶前摔下,可怜都被掼做个肉饼相似,鲜血迸流,骨骸粉碎”。

悟空解释说,此举是激将法,为了逼黄袍怪露头,同时也是为了彻底斩断百花羞公主的孽缘。但看起来不完全像,倒让人想到是为了堵唐僧的口——你不是嫌我杀了小媳妇和老人么?你的两个好徒弟还杀孩子哩。

等降了妖怪,救了唐僧,唐僧清醒过来,感激涕零:“贤徒,亏了你也,亏了你也!这一去,早诣西方,径回东土,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这段话,颇有点刘备或者宋江的口吻。

你说这叫什么话?大话,假话。孙悟空是为了唐王取经的么?这时节孙悟空连他的影子都没见过。这是假惺惺封官许愿,用世俗之心来羁绊住猴王。

他知道这一去,离不开悟空了。此去遥远,枪杆子还是丢不得的,光讲理论,对千妖万怪来说,是行不通的。和尚化猛虎,只是一念之间。猛虎变成和尚,的确非常辛苦。至第三十一回,这场闹剧以大团圆结束。

《漫卷西游》十八十九 取经队伍内讧的闹剧及实力解决

相关文章